12月10日下午,雷山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縣委五樓會議室隆重開幕。
會場內花團錦簇,燈火輝煌,氣氛熱烈,莊嚴肅穆,十面鮮艷的紅旗擁著主席臺帷幕中央高懸的國徽。“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充分發揮‘創業求好、拼搏求快、創新求精、團結求和’的雷山精神,排難而進,再接再厲,為雷山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而努力奮斗”的橫幅格外醒目。出席本次大會的全體代表匯聚一堂,莊嚴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
大會主席團吳育標、劉光信、袁剛、陳正鋒、楊紹銀、楊勝軍、石崇村、巫貴生、劉志濤、向澤忠、羅爵、劉平方等領導同志出席會議并在主席臺前排就座。大會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大會執行主席劉光信同志主持。
下午2:30,劉光信宣布大會開幕,全體起立,高唱國歌。
在熱烈的掌聲中,縣人民政府代理縣長袁剛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分三個部分:一是過去五年工作回顧;二是今后五年主要工作任務;三是2012年重點工作。
報告指出:五年來,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爭先意識,把握奮進基調,突出富民主題,弘揚務實作風,積極應對百年不遇的特大雪凝災害、特大旱災和國際金融危機等諸多困難和挑戰,全縣經濟社會不僅取得了好于預期的發展成果,而且在一些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重點產業上實現了新的突破。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億元(預計數,下同),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長14.2%;財政總收入完成1.5億元,是2006年的4.6倍,年均增長3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億元,是2006年的8.9倍,年均增長54.9%;農民人均純收入3650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長13%。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28:21:51調整為現在的24:26:50,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報告指出:主導產業實現新突破。五年來,以旅游、茶葉為重點的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并逐步成為雷山縣的主導產業。一是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在規劃編制上,完成了《雷山縣旅游總體規劃(修編)》、《西江千戶苗寨綜合性詳細規劃》、《雷公山苗族文化產業園修建性規劃》等一批旅游規劃編制。在設施建設上,累計投入1.8億元,實施以雷公山、,西江、郎德為重點的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景區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在品牌打造上,堅持舉辦每年一度的雷山苗年、十三年一度的苗族鼓藏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海世博會西江公眾論壇、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等一批重大活動。雷山先后獲得“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苗族銀飾之鄉”、“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等殊榮;西江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雷山苗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特色民族節慶”。在宣傳促銷上,以苗年等節日活動為載體,每年到廣州、北京、上海等地進行旅游推介,與60多家旅行社簽訂合作協議,不斷拓寬客源市場。建立專門的旅游門戶網站,并利用中央電視臺、騰訊網等主流媒體為雷山縣旅游宣傳造勢,雷山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游客人數明顯增多,旅游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2011年,全縣接待游客達350萬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長78.5%;旅游綜合收入達15億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長90.3%。二是茶葉產業快速發展。2011年,全縣茶園面積達7.8萬畝,是2006年的5.5倍,年均增長35.5%;茶葉產品產量達1046噸,是2006年的10.4倍,年均增長59.7%;茶葉綜合產值達3.8億元,是2006年30.3倍,年均增長75.5%。同時,注重品牌打造,雷山銀球茶、清明茶先后獲得“貴州十大名茶”、“多彩貴州十大特產”、“上海茶博會中國名茶特別金獎”、“首屆國飲杯一等獎”等殊榮。雷山縣2008年被列為貴州省茶葉發展重點縣,201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產茶縣。三是特色工業穩步發展。在穩定電冶業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以綠色食品加工、旅游產品加工為重點的特色工業。截止目前,全縣擁有年產值上億元企業3家、千萬元企業1家、百萬元企業14家。201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6.6億元,是206年的2.9倍,年均增長23.5%。
會議指出:未來五年的工作,縣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全縣工作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工作舉措,這是做好政府工作的行動綱領,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在共性中求生存、在特色上求發展,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現特顯優、奮力趕超、推動跨越”作為發展主基調,按照“一業帶三產”發展模式,實施“環境立縣、旅游強縣”戰略,全力打造“全國旅游名縣、貴州茶葉大縣”兩張名片,努力把雷山建設成為 “人文雷山、生態雷山、平安雷山、和諧雷山、富裕雷山 、魅力雷山”。
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6年達到30億元,確保翻一番多,力爭達到4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到2016年累計達到100億元,確保翻兩番多,力爭累計達到120億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8%以上,到2016年達到4.5億元,力爭達到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到2016年達到6900元,力爭達到7000元;到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5:35:50,實現“強三增二降一”的目標。
會議提出:2012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生產總值增長20%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長15.6%以上;第二產業增長27%以上;第三產業增長19.8%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28%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會議明確:為實現2012年工作奮斗目標,要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抓好項目建設;二是突出抓好旅游發展;三是突出抓好工業發展;四是突出抓好農業生產;五是突出抓好社會事業和諧發展。
在主席臺就座的縣領導還有雷文艷、葉建文、張妤、韋通賢、夏自強、邱兆娟、李玉文、王慶、王忠書、代理檢察長郭蘇斌及退休老同志周正光、楊耀奎等。
出席政協雷山縣八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全體委員、列席人員列席會議。(張希才 李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