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小型揉捻機輕輕轉動,現炒的綠茶轉眼成了杯中香茗,屋里游客邊品邊贊嘆。南京來的陳先生當即買了3公斤新茶,還要店主明年給他郵寄5公斤新茶。店主楊樹告訴記者,他的店鋪每年接待游客上萬人,銷售10多萬元的雷公山綠茶。為保證原料供應他在老家種了50畝茶園,其中10畝已可采摘。
11月11日發生在雷山縣西江苗寨“楊樹茶葉專業合作社”的這一幕,是該縣茶旅互動共贏,領跑縣域經濟的一個縮影。
2006年以來,雷山縣依托比較優勢,將茶產業、旅游業作為縣域經濟的骨干產業,舉全縣之力抓緊打造,實施了“四同步”的工作方略
同步精心規劃。雷山旅游資源豐富,民風民俗讓人留連忘返,每年近萬畝青青茶園為苗鄉平添了亮麗風景和特色文化元素。縣決策層搶抓“東茶西移”機遇,制定了“促進茶旅互動共生共榮,做大做強茶產業旅游業,辦成領跑雷山經濟的主力軍”的發展方略。
根據規劃,該縣以縣城為軸心、以西江苗寨等主要景區景點為依托,以公路干線為支撐建設茶葉產業帶,再向周邊鄉鎮輻射發展。這些產業帶本身就是旅游新資源,而其周圍又是星羅棋布的景點,猶如長藤結瓜地把旅游資源串聯一起。
同步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縣委、縣政府提出“茶園建在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小水窖和沼氣池就優先建到哪里;哪里是重點旅游景區,哪里就配套建設茶園和茶莊、茶樓”。交通、茶葉、旅游、農業、水利等部門緊密配合,將項目、資金、科技人員投入到茶葉和旅游產業上,近6年投入3億多元新建和改建公路200多公里。同時引導民間資本在景區建設茶館茶樓。僅在西江苗寨,該縣近兩年就投入1億多元進行基礎建設,還投入2000多萬元建起15000畝茶園和5家茶莊、茶樓。
同步展開宣傳推介。無論茶產業宣傳,還是旅游業宣傳,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統一策劃,統一包裝,同步推介,同臺獻技。縣里組織精干隊伍到長三角、珠三角和貴陽等地,進行旅游和茶產業的宣傳促銷,發放資料10余萬份。宣傳內容既有雷公山茶文化,又有苗族飛歌、錦雞舞等民族歌舞;既有西江千戶苗寨,又有望豐生態茶園;既有苗族吊腳樓建筑藝術,又有“雷公山銀球茶”品牌。為推進茶文化與苗族文化有機結合,該縣選送25名苗家青年到北京、西安等地培訓,取得了茶藝師、茶技師資格。縣職校開設茶葉技藝和導游兩個專業,畢業生成了縣內企業的搶手人才。縣里承辦了上海世博會西江論壇,當月就獲得了10多批長三角團隊游客的后續效應。據統計,全縣已有“農家樂”餐館310家,8成以上開設了茶座。
同步實施配套式綠化美化。該縣從2006年起探索配套式綠化美化,茶園套種金秋梨1萬多畝,一些茶園還套種了桂花。不少游人感嘆說:“花香茶香果子香,有吃有聞有玩頭!”42戶人家的腳堯村種茶1700畝,茶園里套種梨樹和桂花,2010年已接待游客18000多人、現場賣茶30萬元、賣梨10萬元,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7800元。
雷山茶葉和旅游業的美譽度同步提升。全縣近6年獲得“中國最美的小城”、“中國最好玩的地方”等6個國家級旅游品牌,2010年接待游客17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5%,旅游綜合收入6.48億元,增長27.1%,今年1-10月又分別增長159.3%和173.3%。“雷公山銀球茶”多次在國內外評比中摘金攬銀,暢銷全國23個省。
在茶葉、旅游兩大產業領跑下,雷山縣域經濟發展較快,2010年完成生產總值9.02億元,同比增長14.3 %;財政總收入突破億元大關,增長5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83億元,增長2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82元,增長19.8%。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