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吳興文)為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和平臺,夯實工業發展基礎,黎平縣大力在交通、縣城、電力、水源建設上下功夫,為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改善交通基礎設施。黎平機場建成通航,并開通黎平至貴陽、廣州航線,運營良好。廈蓉高速公路即將通車,黎平至三穗高速開工建設,黎洛高速公路工程快速推進,連線縱穿全縣境內南北部,在敖市、高屯、縣城、中潮、頓洞設互通立交,北連玉凱高速。完成出境通縣油路改造,全縣油路里程達400公里,通油路鄉鎮達19個,并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三橫四縱兩循環”公路骨架網絡已初步形成,可進入性大大提高。
加快縣城建設步伐。為加強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平臺建設,該縣狠抓縣城建設,縣城“兩縱四橫 ”路網框架已形成,完成縣城北門新區開發,建成黎陽大道、五開大道、清泉大道、五貴路等一批縣城骨干道路;黎平會議紀念館、城中休閑廣場、南泉山民族文化廣場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建成三星級賓館二家和一批上星級和準星級賓館,已擁有標準客房床位3500余張?h城建成區由2005年的3.5平方公里發展到6.85平方公里,擴大近一倍;城區常住人口由5.2萬人發展到6.9萬人,縣城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加強電網建設。2008年,總投資2.6億元的“西電東送”骨干樞紐工程500千伏黎平變電站建成投入運行。截至目前,縣內已有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變電站15座,鄉鎮、村通電率達100%。2010年,新建孟彥110千伏、敖市35千伏、永從110千伏變電站已進入初設階段,新建黎平至洪州Ⅱ回線路,進一步增強電網的供電能力,將為該縣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堅實的電力支撐。
加強水源建設。全縣共有河流119條,年總流量26.09億m3米,人均占有量為4720 m3,是全省人均水資源的1.48倍。目前,在中潮、皮林和高屯、敖市區域內已建成可利用的小型水庫15座,中型水庫2座,總蓄水量達3485萬m3,水質均為Ⅱ類以上;“滋黔項目”之一的黎平楓樹屯水庫工程(庫容1414萬m3),已于2008年動建設;投資1.2億元的黎榕灌區黎平片區蓄水灌溉工程是全省主要水利工程之一,蓄水充足,水資源為生產生活及工業用水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