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抗擊大旱。
40臺鉆機、5個地質專家組、6個物探專家組、7個監理組共440余名工程技術人員及施工人員在我省6個市(州、地)26個縣(市)實施抗旱打井工作。一股股清泉從地底涌出,為干渴已久的貴州大地帶來滋潤。
9月5日,本報記者奔赴黔西南安龍、貞豐兩地,現場直擊抗旱打井一線的動人故事。
9月5日23點40分 貞豐縣珉谷鎮巧貫村 深夜 布依山寨喜迎甘泉
9月5日夜23點40分,貞豐縣珉谷鎮巧貫村。兩盞300瓦的白熾燈下,黃色的鉆井平臺靜靜矗立。
8月26日,貴州地礦111地質大隊抗旱打井隊進駐巧貫村,11天的時間里,小分隊向地下掘進150米深,成功找到地下水源。這天晚上,鉆井小分隊將開始抽水。
隨著抽水泵的啟動,一股清泉從150米深的地下涌流而出,嘩嘩流淌。
“出水了!”守候在鉆井平臺周圍的100多位村民,幾乎在同一時間發出驚嘆,歡聲笑語溢滿寂靜的山村之夜。
70多歲的村民韋其情難掩興奮之情:“打井隊圓了我們多年找水的夢想,今后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巧貫村位于半山腰,缺水一直困擾著當地村民。由于地處斜坡地帶,村委會主任韋昌洪說,“下雨的時候基本存不住水,小山塘里的存水只夠用幾天,用完以后就得到山下去背水。”
為了找水,巧貫村村民曾走遍了附近的山頭,多次失望而歸。盡管去年貞豐縣在巧貫村實施了人畜飲水項目,但是,水源的缺乏,使巧貫村在今年的大旱中依然受災嚴重。
8月上旬,貴州地礦111地質大隊抗旱打井小分隊來到巧貫村附近的前一村抗旱打井。韋昌洪和村民們找到打井隊,強烈要求打井隊進駐巧貫村。
由于巧貫村地質機構地下水富集的可能性并不高,一開始并沒有列入打井計劃。但是,村民們的渴望打動了111地質大隊,經過與貞豐縣相關部門的商討和勘探后,將巧貫村補進了打井計劃。
“打這口井,我們也并沒有十分的把握。”打井小分隊隊長徐中貴說。在前一村,打井隊在鉆探到地下18米時,就找到了地下水源,但在巧貫村,一直鉆探到90多米,才終于找到地下水源。
“貴州巖溶地質狀況復雜,有時候即便經過仔細的技術勘探,也會遇到打不到水的狀況。”111地質大隊副大隊長王志平說。
在今年抗旱中,徐中貴曾經打過這樣一口井,當計劃的150米深度全部打完,仍然沒有找到水源,面對群眾渴望的眼神,徐中貴說:“真是越打越心慌。”111地質大隊決定,再往下打30米,當鉆頭打到153米時,清泉終于汩汩而出。
僅僅相差3米,就是完全不同的結果。回顧“越打越心慌”,徐中貴卻只是淡淡地說“打出水來,哪個都高興嘛。”
已是9月6日凌晨1點,部分工作人員準備撤離,村民們卻依依不舍,一次次邀請大家去觀看布依歌舞,看來,巧貫村今夜的歡樂還將持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