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日前,納雍組織部開創性地推出的“農民‘講師’巡講行動”在該縣昆寨鄉舉行首場巡講。
當天時逢昆寨趕場,趕場農民大都聚到昆寨中學球場聆聽露天講座,偌大一個球場,座無虛席。
講的是親歷的“致富經”
帶領老凹壩鄉平寨村農民“改行”當果農菜農的農民“講師”吳儒文,一上臺就為一輩子習慣種包谷洋芋的昆寨農民細算了收入賬和成本賬——
“受喀斯特地貌限制,種包谷洋芋的,有誰富了?天亮出門,天黑歸家,一年四季忙到頭,吃的還是‘包谷砂’(包谷飯)!不搞產業結構調整,螺螄屙屎——難得出頭。”
“種包谷,1畝土地的人工、化肥等成本是650塊錢,產350公斤包谷,賣800多塊錢,除了鍋巴不剩飯;如果改種果樹種蔬菜,成本不高、干活不累,產值2000塊只多不少。2007年,我帶80多個人去貴陽市烏當區永樂鄉看桃樹林,回來后,一個星期就連片種了886畝黃金梨,又在林下種蔬菜,現在大家嘗到甜頭了……”
碓窩河村農民朱家華種了一輩子包谷,還是老樣子。聽了吳儒文一席話,他茅塞頓開:“我以前拿7畝地租給饒貴林種桃樹,現在想把剩下的土地全種桃。”
算的是致富的明白“賬”
畢節人李慶是果樹種植能手,2011年在昆寨鄉租賃200多畝土地搞核桃育苗、中藥材種植,昆寨鄉特聘他為農民“講師”。
此前,他一直手把手教農戶種果樹,今年3月底獲得農民“講師”資格后,傳幫帶做得更勤了:先去千秋村引導老百姓把碗大的老化果樹鋸了,又于4月15日返回大寨村,手把手教種植金銀花的老百姓開廂壓根。再過幾天,他還準備召集老百姓搞一次講座。苗族村民羅秀群很喜歡這個來自城市的“講師”給她們傳授技術。
4月15日,關門山村農民錢萬品受益于吳儒文的啟發,他說講座內容“太入耳了”,回家后打算各種1畝梨樹、1畝桃樹,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農民“講師”羅飛揚,在去年召集28名苗族婦女花費150多天繡出的33米長卷《清明上河圖》,今年5月將在香港開錘拍賣,起拍價由當初的120萬元一路飆升到150萬元。在巡講中,羅飛揚說了這件事之后,轉入正題:“在家里繡領帶,一天隨便就能賺100元手工費。”這話引得昆寨鄉大寨村苗族婦女祝弦躍躍欲試。祝弦說,她以前不知道苗族刺繡也能變成錢,準備接一些刺繡活到家里去做。
為的是讓土地變“黃金”
發端于納雍的農民“講師”概念,源于組織部請村支書羅德華為農民所作的一次講座——把失地農民轉變成“工人”的羅德華,用大白話說出了老百姓愛聽的思路。群眾想什么盼什么,需要政府怎么做,鄉鎮干部不一定太清楚,而身在農村的“田秀才”、“土專家”恰好最明白,讓他們給農民講“課”,農民聽得懂、學得好,因此才誕生了農民“講師”。
農民“講師”由村、鄉推舉,組織部評定并頒證認可,動態管理,有償使用,每場講座給予100元“課時費”。
納雍組織部部長李濤說,發展的差距在于思想的差距、素質的差距,不轉變思想、提升素質,農村經濟上不去。
“納雍結合建設發展型黨組織的需要,把農村中的優秀村干部、致富能手集中起來,授予農民‘講師’稱號,組織他們以一線的經驗、用群眾的語言,對全縣480個村(社區)進行巡回培訓、常態幫帶,目的在于達到‘農村發展依靠農民’的預期。”李濤說。
只選會說會做的,不選只說不做的,這是納雍選拔農民“講師”的一個標尺。
自首場巡講伊始,納雍480個村陸續開展農民“講師”巡講活動。據組織部部務委員張品介紹,眼下風生水起的農民“講師”巡講,至少有多個好處:把黨的方針政策還原成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讓能手的實戰經驗直通群眾,讓致富門路更多惠及群眾。

帶領老凹壩鄉平寨村農民“改行”當果農菜農的農民“講師”吳儒文,一上臺就為一輩子習慣種包谷洋芋的昆寨農民細算了收入賬和成本賬。

農民講師李慶田間向農戶傳授金銀花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