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風云中的“中國觀察”
中新網訊 2012年,歐債危機并未偃旗息鼓。隨著“希臘會不會退出歐元區”再成焦點,全球市場動蕩,信心不穩,世界經濟又一次面臨逆流。對于身處全球經濟風云的中國,需要防范應對歐債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也需要從中尋找機遇,引發思索。
不利影響:貿易、金融和心理三大渠道
在近兩年歐債危機演進過程中,分析人士的一個基本共識是:貿易、金融和心理是歐債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三個主要渠道。
“對于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希臘問題可能出現的傳染風險首先表現在貿易渠道上,主要還是歐洲整體對外需求變化造成的影響,”在花旗銀行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學家戴維·盧賓眼中,這種外需萎縮不能忽視。
具體而言,這一負面因素又包括三方面:歐洲因經濟低迷出現的對外需求萎縮;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造成的中國對歐出口困難;貿易融資下降對中歐貿易的不利影響。官方數據顯示,歐盟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降低,但仍占較大比重。
根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數據,2010年至2011年,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從40%回落到7%。而據中金公司測算,如果歐債危機得到較好控制,2012年中國的實際出口增速將為8%,比上年略有下滑,綜合進口變化因素后,外貿對經濟增速的拖累為0.5個百分點,有利于實現經濟軟著陸;如果歐債形勢失控,中國實際出口或出現負增長,相應的外貿變化可能使經濟增速降低1個百分點。
此外,歐債問題如果惡化,其對美、日以及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影響如何,會否間接影響中國對這些市場的出口,還需要密切觀察。
在金融渠道上,如果希臘再次引爆歐債危機,歐洲銀行業將在短期出現明顯資本金缺口,其海外資金回抽可能產生連帶效應,造成全球銀行業“緊縮”,亞洲乃至中國的外部融資環境將出現惡化。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截至2011年6月,歐洲銀行機構在11個亞洲經濟體(不包括日本)的資產為1.4萬億美元。
不過,有專家指出,由于國際資本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參與度有限,中國金融機構對歐債的直接敞口也不大,再考慮到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等因素,即便歐洲資本出現大規模回撤,總體也不會對中國帶來嚴重沖擊。
除了可能來自銀行系統的風險外,歐債危機催生的全球資金風險偏好轉移、避險情緒回潮等,也會傳導至國內股市等。
機遇與借鑒:全球格局調整下的趨利避害
利弊相生,危中含機。正如一些觀察人士所言,對于中國而言,歐債危機“并不全是壞事”。
從對外投資角度看,歐債危機帶來歐元資產的進一步貶值,將有利于有資金實力的中國企業海外“抄底”,以參與全球市場和技術競爭。
從國家層面看,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將繼續倒逼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模式,進一步“向內”尋求增長動力。
從全球貨幣體系的演化角度看,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歐元這一人類貨幣史上的重大創舉受到重創,再加上美元憑借儲備貨幣地位“綁架”世界經濟的內在矛盾,全球對一個“多極化”貨幣體系的需求更盛,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環境或將更為有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