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河南一位負責人承認了部分收購庫點確實存在收儲條件不合格的事實,但他同時表示:“肯定不是主流,大部分庫點還是好的。”
而早在2006年國家糧食托市政策啟動時,便開始投資倉儲設施建設的河南民營糧企,雖然擁有完備的糧食收儲倉房,卻最終無法擺脫被拒之門外的命運。
來自河南信陽的一家民營糧企負責人稱,自己的倉房占地4000多畝,已先后為此投入1億多元,但最終不得不看著這些倉房閑置。
當地一位多年從事糧食工作的專業人士則告訴本報記者,國家2006年啟動糧食托市政策時,中儲糧河南的倉容量僅有200萬噸,由于倉容不夠,該公司默許了民營資本大量投入倉儲設施建設,全省糧食倉儲民營企業發展迅速,河南省1000多家民企參與。
如今,隨著中儲糧河南的倉容量增加至1000多萬噸,民營糧企便逐漸被排斥在外。
民企糧食收購亂象
上述中儲糧河南負責人則分析說,民營糧企之所以不被批準,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他告訴記者,按照規定,中儲糧下屬直屬庫在收儲過程中,會有農發行、當地糧食局及中儲糧總公司共同組成監管小組,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管,并會專門派人查驗這些直屬庫是否按照撥付的資金收購了足夠的糧食。
但對這些民營糧企,則沒有相應的監管措施,甚至連基本的制裁措施也沒有。“他們雖然是中儲糧的委托收儲企業,但人、財、物我們不掌握,他們違反合同了,我們沒有法律手段,也不能進行人事任免,只能采用經濟手段,扣掉他們的保證金。”該負責人說。
上述負責人稱,相對于這些民營糧企動輒幾萬噸的收儲量,寥寥的保證金根本不足以震懾他們。“最終如果糧食出現了問題,還得中儲糧來承擔責任。”
更嚴重的是,部分中儲糧直屬庫負責人甚至與一些民營糧企老板互相勾結,套取國家財政的糧食補貼。
2011年10月,中儲糧周口直屬庫主任喬建軍涉嫌攜巨款潛逃,當地警方在隨后的調查中發現,當地民營糧企河南大糧倉實業有限公司與河南大森林面業有限公司曾多次向喬建軍輸送利益,而兩家企業則將中儲糧周口直屬庫委托進行托市收購、執行國家收儲政策的糧庫,變成了自家的面粉廠倉庫,隨用隨取,造成倉庫糧食虧空。
上述中儲糧負責人同時承認,近幾年很多民營糧企、糧庫出現糧食品質差和“出庫難”、“轉圈糧”等違規現象,去年中儲糧河南接連發生多起腐敗案件,都牽涉到一些民營糧企、糧庫,最終促成中儲糧在今年整頓、清理民營糧企和民營糧庫方面發力。
所謂“轉圈糧”,是指糧庫在托市收購前給企業打招呼,企業幫忙拍下前幾年收儲的陳糧。等到實際收購時,糧庫再從企業手中把糧食買回。糧食在交易過程中并沒有離開糧庫,莫須有地“轉了個圈”后,就能為糧庫帶來一筆額外收益。
他同時告訴記者,中儲糧河南今年對民營糧企、糧庫實行變相限制參與小麥托市收購,目的也是想把一些存在問題的民營糧企、糧庫清除出國家糧食收儲之列。
“我們很多企業的倉庫,都是專門的糧食倉庫,無法更改用途。如果不能參與托市糧收儲,只能造成倉庫設備廢棄,職工失業。”上述河南民營糧油收儲企業協會(籌)負責人不無擔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