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作區停車費上限擬漲至每天200多元,北京再提評估單雙號限行可行性,上海車牌拍賣價突破6.6萬元大關,廣州車牌搖號越來越難并傳“限制外牌”……近期,一線城市治堵“限”字頻頻升級。
治理擁堵,本是人人盼望的好事,但不少百姓感覺并不舒服:是不是到了非用“限”的地步?面對“堵城”之困,“限”字令還能管用多久?
治堵頻升級 反現捉襟見肘
悄然間,國內大城市交通治堵措施又迎來新一輪“加碼”。
深圳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此次提出新的“治堵”方案,擬將停車場分為工作地、商業地和居住地三類,實行差別化收費。工作地區在工作日內停車費起步價為每小時15元至20元。
從實施第一階段緩解交通擁堵開始,北京靠“限”來緩解擁堵已經歷9年,隨著交通壓力逐步增大,北京的治堵措施已從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到“限行”,再到“限購”,此次再評估“單雙號限行”的可能性,可謂再度“加碼”。
在強烈剛性需求的推動下,上海車牌拍賣價格近期突破6.6萬元,創出歷史新高。在實施車牌搖號的北京、廣州同樣面臨著中簽越來越難的困境。
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楊曉光說,長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實際上造成了管理的低效,不可能根本性緩解問題,很快就會出現反彈。
專家表示,一方面,我們治堵措施“加碼”,正說明了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捉襟見肘”,緩堵措施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事實證明一些限制性治堵措施實施后,可能引發新一輪買車熱潮。
例如,2008年奧運會后,北京開始實施每周限行一天的治堵措施,最初道路擁堵確實得到了改善,但沒有延續太久。新增的車流中,有不少就是人們為了應對限行而購買的第二輛車。
限制性治堵 邊際效應遞減
根據北京市交管局統計,截至2012年9月底,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為515萬輛,北京從400萬輛到500萬輛用了2年2個月。
“中國在短時間內就成為汽車產量和銷量世界第一的國家,這是所有人都沒有預計到的。”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說,我們在城市規劃、交通建設、文明培養等方面都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
“地鐵、公交擠得像罐頭一樣,從家到單位要倒四五趟車,沒辦法只有選擇開車,堵總比等不來公交強。”家住天通苑的霍先生無奈地說,盲目地限堵,只會給市民添更多的堵。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常務副理事長蘇暉表示,臨時限行措施表面看能緩解擁堵,其實暴露出來的是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限行”有轉嫁城市管理責任之嫌。市民在特定時段或區域的確需要開車,硬性的限制會給市民帶來很多不便。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