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汽車“召回”法規出臺 “三包”再求意見
日前,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向社會全文公布,并確定自明年起正式施行,意味著這項事關全國車主權益的部門規章上升為行政法規。
“召回”新規加大了監管處罰力度,成為千萬車主的保障。那么,召回實施中還有哪些挑戰?未來中國汽車質量維權將向何處走?車主翹首以盼的“三包”還有多遠?
重罰能否堵漏
在近十年間,中國汽車產業和汽車消費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汽車保有量增長了10倍,產銷量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大國。然而當中國汽車保有量迅速突破1億大關之際,汽車消費熱潮也將從做大增量逐步轉向延伸消費,后續的維修、服務將備受關注。
在這種背景下,原先國內汽車消費領域“先發展,后治理”的產業思路,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狀況,全球一些汽車發達國家和市場均已通行的消費保障法規,在中國盡快出臺完善已是數以千萬計的中國車主迫切的夙愿。
正因為如此,作為2004年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的“全面升級版”,《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應運而生,對隱瞞汽車產品缺陷、不實施召回等違法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
實際上,由于汽車維權“鐵絲網”不牢,近年來國內屢屢出現了一些汽車廠商隱瞞缺陷產品,實施“暗召”,甚至有車廠采取“歧視性標準”,鉆法律空子,在全球召回中有意“忽略”中國市場,嚴重侵害中國消費者利益。
目前汽車消費投訴維權,已經成為國內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重災區”。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數據,2011年,全國共受理汽車投訴1.6805萬件,同比增長19.2%,再創投訴量的新高。在所有汽車消費的投訴中,質量安全問題占54.7%。一位長期從事汽車消費維權的消保委人士說,“加大對不法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就是給消費者撐腰。”
召回成常態 挑戰仍不少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少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汽車產業要進一步發展,消費環境的優化是必須步驟,而設立嚴格的召回制度,則是向行業國際慣例靠攏的舉措。
汽車召回制度是全球汽車產業先發國家普遍采用的汽車質量保障法規,每年汽車召回量大于產銷量,已經是汽車發達國家的常態。如2008年美國實施召回778次,涉及汽車2220萬輛次,超過美國市場當年新車銷售總量。而中國在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后,當年汽車召回數量為130萬輛,僅相當于全年1300多萬輛銷售總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日前出臺了更嚴格的法規,中國汽車召回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系副主任吳景認為,盡管汽車召回制度劍指汽車廠商,但監管問題卻落在了政府的肩上,而有效發揮裁判員和監督者的角色作用并非輕而易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