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我國整體汽車質量管控體系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恰如汽車召回制度之所以醞釀多年才出臺,其中本身隱藏著很多難題。
首先,從目前國內汽車缺陷的認定上來看,就面臨難題。比如汽車檢測機構少、檢測費用昂貴、檢測時間長、相關標準不完善。如何準確認定汽車存在質量隱患或設計缺陷而必須召回,確實需要花很大工夫。
其次,由于消費維權體系不完善,汽車消費者與廠商間在出現爭議時地位不平等,長期受困于“舉證難、求償難,維權難”。
第三,我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自主產品質量還難以與國外大品牌抗衡,如果加大了汽車質量的監管力度,嚴格實施召回規定,必然對國產汽車帶來更大壓力。
消費者翹首盼“三包”
盼星盼月,中國消費者終于盼來了汽車召回法規,而另一項汽車消費者權益保障政策——汽車“三包”,也在今年再次向社會征求意見。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汽車消費投訴幾乎涵蓋了汽車及零部件質量、合同問題和售后服務問題的所有領域,合資品牌與進口車的投訴均有所增加。但由于缺乏相應的硬性法規制約,企業投訴處理的效率偏低,而且投訴流程繁瑣、反復投訴的現象時有發生。
很明顯,更嚴格的質量監管、更有力的消費者保護措施,是中國汽車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去年開始,國內汽車召回法規加快制定,同時“三包”征求意見再次啟動,已經傳達了某種信息,即中國汽車消費保護網將越扎越緊。
知名汽車專家杜芳慈指出,《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和“三包”制度,是對消費者不同形式的保護,召回是針對安全缺陷,“三包”是對安全缺陷以外進行規范,“三包”和召回管理的流程范圍、企業賠償都不一樣。
汽車業內專家鐘師也認為,根據世界上汽車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三包”也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雖然有短痛,但無法回避。
“汽車維權領域的空白,是我國發展汽車社會極大的軟肋和短板。”鐘師說,“更快出臺汽車‘三包’,也許是我國發展汽車產業必須邁過的一道‘坎’,也是真正樹立品牌質量信心的必然途徑。”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