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娃,是俄羅斯一種民間木質玩偶,打開喜興的大娃娃,一層層可以取出由大到小、嘴臉幾乎一樣的娃娃。
主題的重復,本是一種古老的藝術語言,是不同民族,不同藝術門類,如音樂、詩歌、繪畫和造型藝術的基本修飾手法。套娃,把這一形式推到極致。雖然因此風靡世界,然而,看得多了,終究有些倒胃口。看來,統一中的變化與激情是不可或缺的。
同一品牌車型的外形設計中,核心元素有意的重復與傳承,已經是當今全球轎車業,甚至是整個制造業工業設計的大潮流。此舉正是一個品牌在龐雜紛繁的商品海洋中,賴以脫穎而出的一種辨認方式。徠卡照相機、蘋果手機、勞力士手表、RIMOWA鋁制旅行箱等名牌外形基因的傳承,確定了它們的檔次和獨特性。
在汽車領域,外形設計中經典核心元素的傳承,往往是一個汽車廠商成熟的標志。歐美的老品牌姑且不論,且看韓國的現代、起亞,就在近兩三年,系列產品外形設計有了統一的元素:現代的“流體雕塑”、起亞的“虎嘯”前臉,已經在新一代車型中一脈相承。上一代的現代索納塔和伊蘭特,從外形上還看不出有什么關聯,而今天的索8和朗動,捂住商標,光憑外形就能知道它們是同宗兄弟。
“傳承”與“套娃”,中間有個度的區別。說到“套娃”,近年來在德系車型中似乎成了一大特色。德國人精于工程設計,追求的是標準。看歷史縱軸:七十多年來,保時捷設計的甲殼蟲、365、911,外形變化很小,只是越來越扁,以滿足空氣動力學的進步;再看車系橫軸:寶馬7系、5系、3系,奧迪Q7、Q5、Q3,在外行人眼里,外形的線條趨同,只有大小區別,“套娃”到了極致。至于街上各種大眾車型,我常常要繞到車尾,看到銘牌,才能確定它們誰是誰。如此“套娃”式車型設計,看上去十分平衡,無可挑剔;然而挑動不起人們的激情,看得多了,難免也會倒胃口。相對而言,意大利造車追求的是藝術與靈氣,歐洲年度車,菲亞特屢屢獲獎,而此前6代的高爾夫雖說銷量稱雄,但是一直與大獎無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