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議村級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后,村里搞起了產業。圖為岑鞏縣龍田鎮代店村村村民家建起的蘑菇繁殖基地
岑鞏縣龍田鎮代店村一事一議整村推進效果明顯。圖為貴州日報記者羅石香正在該村實地采訪
岑鞏縣思陽鎮岑豐村“一事一議”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
“農民富不富,全靠黨關注”;“一事一議好,黨恩忘不了”…… 日前,筆者在岑鞏縣思陽鎮岑豐村采訪時,當地群眾唱到。
路修通了 心病沒了
從1986年以來,當了26年村干部的吳昌益在花甲之年除去了一塊心病。
思旸鎮岑豐村,地處大山深處,人口近2000人,人均耕地不到1畝。作為全縣第一條通村油路,預計今年6月底建成,目前工程施工正在緊張有序進行。“平時雖然忙點累點,但看到村民走在干凈整潔的水泥路上樂呵呵的樣子,自己的心情也就像大晴天,也樂呵呵的!”該村黨支部書記吳昌益說。
“從1986年擔任村長以來,為了村里修路,自己跑遍了縣、州相關單位要項目沒少吃苦頭,總算把路基挖通了,但由于路面沒有硬化,晴天滿天灰,雨天全是泥,日積月累,路面早已凸凹不平無法行走。”老吳說,2010年底全縣開始實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項目以來,自己的心病消除了。全村在去年實施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中,總投資194萬元,村民投工8100多個,修通10個村民組的通組路和人行路,另5個村民組也正在緊張施工中,預計在今年10月前全村竄戶路將全面完工。至時,群眾多年來一直強烈呼吁的行路難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
兩年讓7萬人受益
“讓群眾籌資修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吳昌益說。
據了解,岑鞏縣像岑豐村這種由于地處山區,經濟條件相對差的村組還有不少。當地村民為了擺脫貧困,年輕力壯的都紛紛選擇到城里打工掙錢來維持一家人一年的開銷。
2010年,岑鞏縣被列為我省第二批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試點縣以來,目前該縣已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340個(其中縣級整合項目32個,鄉村組織實施項目308個),覆蓋11個鄉鎮近100個村200個村民組,約7萬人受益。實施項目資金3600萬元,其中,村級項目實施2800萬元,縣級財政整合800萬元,群眾投工折資近900萬元。
公益事業、富民產業一起抓
日前,記者來到岑鞏縣龍田鎮代店村,水泥路通組入戶,村容干凈整潔,頗有“新農村”氣象。
“以前我們這兒臟得不得了,下雨天,‘人行道’上全是稀泥,泥巴比鞋還重。”臉膛黝黑的村支書歐家輝說。“你現在看到的水泥路、垃圾處理池和籃球場都是‘一事一議’的‘功勞’”。
65歲的村民楊通武,以前住的老房子是一棟舊木屋。修通組公路,位于十字路口的他家成了“攔路虎”。楊通武盤算,不給幾萬塊錢補償,決不同意拆遷,還放出話來“哪個拆我的房子,我和他拼命。”和楊老漢家一樣,因修路要拆除的房子,全村有11棟。
村、鎮干部不厭其煩上門做思想工作,并協調宅基地,辦理建房手續。任憑鄉村干部嘴里講出血來,4戶人家仍然不同意拆遷。
后來村干部組織4個戶主去雷山西江苗寨參觀,看到西江干凈整潔的村容寨貌,楊通武手捏著煙頭,不知往何處丟。苗寨之行,村民豁然開朗,想通了,除協調好各家新宅基地外,別無任何要求。
“拆了11棟房子,沒補償一分錢。”歐家輝說。“通過自己管自己的事,村民的素質提高了。”
“現在路修好了,只有發展產業,群眾的錢袋子才能真正鼓起來。”歐家輝說,目前,村里2000多畝耕地通過整治后也得到了充分利用,發展起水稻制種、辣椒、香菇、花生等產業,通過與相關公司合作,實行訂單農業,為村民減少市場風險。同時,村里還利用荒山種植文旦柚等水果產業。
不僅是代店村,岑豐村也搞起了產業致富,吳昌益說,村里現有茶園300多畝,藥材千余畝,加上規模生豬養殖、發展林下養雞、發展經果林等產業,要不到3年,全村面貌還會大變樣。自己引種的100多畝水蜜桃去年已見效益。(楊政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