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訊 自5月20日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和鐵道部對國內鐵路貨運價格進行上調。為緩解燃料及人工成本的壓力,鐵路貨物平均運價每噸公里提高1分,平均漲幅達到9.5%。
專家認為,鐵路兼具公益性和企業性,保持微利是理想狀態,當下,鐵路貨運價格上調與鐵路高負債有關,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鐵路系統減少虧損。盡管目前市場對鐵路貨運價格調整反映還不強烈,但鋼鐵業等較為依賴鐵路運輸的行業已表示運輸成本上漲壓力加大。
鐵路貨運價格上調各方反映不一
2011年4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鐵道部曾將鐵路貨物平均運價水平每噸公里提高0.2分,由平均每噸公里10.31分提高到10.51分。此次貨運價格調整后,國內鐵路貨物平均運價水平為每噸公里11.51分,平均漲幅約9.5%。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鐵道部聯合發出的《關于調整鐵路貨物運輸價格的通知》,此次貨運價格調整涉及整車7個運價號,覆蓋煤炭、糧食、農化肥、鐵礦石等諸多貨種,對此各方反映不一。
其中,煤炭適用的4號貨種基價1由10.80元/噸上調至12.20元/噸,基價2由0.0553元/噸上調至0.0629元/噸。但大秦、豐沙大、京原、京秦四線煤炭現行運價仍保持不變。此外,糧食、大豆、農化肥等各類貨種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價格調整標準。
對此,大秦鐵路發布公告指出,初步測算受運價上調影響,今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將增加約8億元。
運價上調對鋼鐵業帶來直接影響。上海鋼鐵服務業協會秘書長葉黎明認為,目前鋼鐵交易正處于不景氣狀態,此時運價上漲影響較大。盡管業內對鐵路調價并不意外,但就調價的時機和幅度而言,部分企業“可能難以承受”。
鐵路貨運價格上調還引起資本市場的關注。東方證券發布研報稱,貨運運價提升將改善鐵路資產狀況及盈利能力,加快鐵路市場化改革步伐。
調價意在減少虧損?
根據上海清算所發布的審計報告,鐵道部今年一季度虧損69.79億元,當季還本付息金達284.30億元。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孫章認為,此次運價上調在意料之中。鐵路行業具有公益性和企業性的雙重特性,保持適當盈利是必要的。增強貨運板塊的盈利能力,還有助于吸引民間資本進入。
根據2011年鐵道統計公報,國家鐵路去年完成運輸總收入5035.8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貨物運費收入2211.1億元,同比增長10.7%,占鐵路運輸總收入超過40%。
“作為一種較為經濟的運輸方式,貨運板塊是鐵路盈利能力較強的部分,緊張的市場供求關系導致未來仍存在調價空間。”孫章說。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紅昌說,鐵路基礎建設投資額較大,短期內投資成本難以回收,這是各國鐵路建設初期普遍面臨的問題。
李紅昌認為,調價能夠緩解目前面臨的還本付息壓力,但需注意兩方面問題:一方面鐵路調價機制仍應更透明,如對非關鍵性和關鍵性物資采取差別定價,將部分運輸產品定價交給市場;另一方面,提高資本運營效率從根本上仍需體制改革。
專家認為,調價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燃料及人工成本上漲壓力,但要從根本上改善鐵路部門經營情況,仍需形成靈活的定價機制,同時提升資本運營效率。
物流成本水漲船高?
按照鐵路貨物運輸品名檢查表,鋼材、水泥、原木、焦炭、鐵礦石等品類占鐵路貨運比重較大,而這些品類運價上調幅度為13%-14%。業內人士認為,原料運輸價格調整幅度較大,仍可能推動終端商品流通成本上漲。
盡管鐵路貨運價格上調增加了運輸成本壓力,但從貨運市場供求關系看,此種上調趨勢難以逆轉。
孫章介紹,目前,我國鐵路貨運量占我國總貨運量的1/3,鐵路貨物運能只能滿足1/3的市場需求,而鐵路貨運又具有經濟性、準點性、環保性等特點,這就是“車皮”難求的原因。
據測算,盡管此次調價后,鐵路貨運價格上調至每噸公里11.51分,但相比于公路運價,仍然僅為后者的1/3至1/4,具有相對市場優勢。
孫章認為,從長遠來講,要降低整體貨運成本,鐵路貨運能力仍需不斷擴容。隨著我國高鐵與城際鐵路網絡的不斷完善,既有線路的貨運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這對于提高鐵路貨運能力投放有較大幫助。
此外,也有專家認為,作為一種基本運輸方式,優化鐵路資本運營狀況還需要多管齊下,依靠統一的漲價指令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