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訊 食品企業責任意識薄弱是導致當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另外,監管方面也是實際存在的軟肋。按照我國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涉及衛生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但目前的監管不足,導致問題發生后的“事后諸葛亮”,往往不能得到消費者的理解。
上個月,蒙牛代工廠天輔乳業被曝臟亂差:與工廠緊鄰的宿舍樓門口在焚燒生活垃圾,一些生產原料衛生情況令人擔憂等。6月18日,蒙牛在其官方微博回應稱,已成立調查組趕往委托加工企業。20日,蒙牛繼續對此發布說明,承認環境管理存在違規問題。此外,蒙牛表示,將對全國所有的冰淇淋代加工廠進行全面審查。
冰淇淋問題頻發
針對上述問題,近日,記者在各大超市及零售點看到,本市目前出售的蒙牛雪糕中絕大部分產自天津本地,另有部分產品產自沈陽、馬鞍山等地,未見有產自天輔乳業所在地烏蘭察布的產品。盡管蒙牛方面對此反應迅速,也做了較為積極的處理,但在這個炎熱的夏天,蒙牛冰淇淋的此次事件仍讓人覺得“寒心”。
2011年11月,廣東省工商局對雪糕飲料食品抽檢,蒙牛“隨變”榛子巧克力雪糕檢測出菌群總數、大腸菌群不合格,隨后下架。2011年10月,北京老品牌“北冰洋”當年7月2日批次的雙把雪糕因菌落指數超標成為焦點,隨后“北冰洋”公司接受該批次雙把雪糕的退貨。同時,“北冰洋”總經理王德剛向消費者發表致歉聲明。2008年9月,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發現一款在港銷售的伊利產品含有三聚氰胺,出售這款問題雪糕的兩家超市隨后暫停發售并且回收了所有伊利牌冰棒及雪糕產品……
冰淇淋安全向誰問責
究其原因,食品企業責任意識薄弱是導致當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企業受利益驅使,為降低成本,不按國家標準規定,超范圍、超劑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為牟取暴利使用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非食用物質,必然會出現各種食品安全問題。而我國雪糕行業中,幾家大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幾乎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也使得一些大企業在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對企業的主體責任落實不夠,也逐漸缺少必要的嚴格管理;而許多中小企業又投入不足,管理能力也較為薄弱。天津康樂飲料有限公司濱江道門市部溫經理日前就對記者表示,冰淇淋企業只有從原料的選擇,工藝流程,以及衛生檢驗等方面都做到一絲不茍,才能得到消費者的信賴。
另一方面,監管方面也是實際存在的軟肋。按照我國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涉及衛生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但目前的監管不足,導致問題發生后的“事后諸葛亮”,往往不能得到消費者的理解。前不久,本市出臺了《天津市食品安全違法案件舉報獎勵辦法》,正式“聘任”消費者走上食品監管崗位,也是對社會全體的動員。與此同時,監管依然面臨立法和執法的制約,不少法律人士認為,目前對于違法企業的處置力度不夠,導致很多企業為了追逐利益鋌而走險,相比刑事方面的追責,民事賠償則顯得尷尬。
冰淇淋市場潛力巨大
盡管冰淇淋市場的種種問題令消費者頗感擔憂,但在這炎炎夏日,多數市民仍表示“吃冰棍兒是夏天解暑的必選方式”之一。正在新開路附近一家攤位批發雪糕的段小姐對記者說:“夏天肯定還是要吃的,也不會刻意不吃哪些牌子,還是口味比較重要吧。”該攤主也表示,入夏以來雪糕的批發量不斷增長,而在眾多品牌中,伊利、蒙牛仍然是消費者的主要選擇。
龍品錫市場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冰淇淋產銷量達到了348.39萬噸,人均消費量2.48千克,累計銷售額達到了791.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預計2015年將會達到1100億元人民幣。中國冰淇淋行業正在以每年8%-10%的增長快速發展著。
在如此大的市場背景之下,無論是企業,還是相關監督部門,顯然都應該真正行動起來,確保消費者的權利和利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