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委副書記、縣長侯美傳(左一)等在第三中學學生宿舍參觀
丹寨縣第三學生一位老師在校園中指導學生
丹寨縣第三學生在學生超市選購文件
丹寨縣第三學生在在參加課外活動
3月1日是新組建的丹寨縣第三中學的好日子,來自農村邊遠地區的2200余名師生新的環境中,迎來了新學期的開始,開始譜寫新的人生。
該校該校是由原龍泉中學、排調中學、長青中學、南皋中學、雅灰中學搬遷至縣城原丹寨民族高級中學老校區組建而成,目前開設教學班41個,有在校生2046人,均來自該縣邊遠的村寨。在上個學期,學生們大多數還依然堅持每天走半個至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學校學習,由于學校教室破舊、教室缺乏、設備不齊,他們的學習成績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是,這一切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改變,他們從此與縣城的學生們一樣進入了優美的校園環境、寬敞明亮的教室、設備齊全的是實驗室,住上了舒適的宿舍,吃上了更加安全衛生的食物。
這一切讓八年級(14)班的龍娟娟同學倍感溫暖:“今天我們搬進了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這里的環境很優美,學校的設備很齊全,我很榮幸能在這里學習,今后我將通過努力學習、刻苦專研來回報學校、回報社會。”
同樣興奮的還有該校團委書記、藝術組教師莫紅麗:“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像大家一樣激動和幸福,因為今天我們從農村各中學搬到了這個辦學條件更好的校園,我們的工作環境等都得到了重大改善,這是丹寨縣委、縣人民政府對我們全校師生的關愛,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工作,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莫紅麗和大部分教職工一樣居住在離原學校較遠的縣城,新學校的組建不僅改善了他們的辦公環境,還讓他們增加了與親人團聚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新的教學壞境下更加安心工作、更好地發揮作用。
這一切,都得益于丹寨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的教育崛起工程。近年來,丹寨縣委、縣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走“小學向中心鄉鎮集中、初中向縣城集中、全部建設寄宿制學校”的教育發展路子,加大教育投入,不斷提高全縣師生的利益。第三中學便是在教育崛起工程中應運而生,讓農村學生與城區學生一樣享受到了同等的的教學資源,同時為縣城聚集了人氣,進一步推動丹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
丹寨縣委副書記、縣長侯美傳告訴記者:“ 丹寨縣第三中學的成立,把五個鄉鎮的兩千多名學生,一百多名老師,全部一次性的進入縣城,這是教育崛起工程的措施之一,其目的就是:迅速的集聚城市人口,做大城市,做活城市;讓廣大農村中學的學生,享受縣城學生公平教育的機會,讓他們與城里的學生一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為他們的人生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進一步擴大丹寨的教育面,把農村的小學全部集中到鄉鎮的小學來上學,也讓更多的農村學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條件。”
教育崛起工程讓第三中學有了新的壞境,迎來了新的機遇,也有了新的發展目標,那就是把學校建設成為州級示范性初中。為此,學校將進一步優化管理、加強領導班子和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讓全體學生茁壯成長。
對此,代校長王德華早已做好了準備:“今后,我們將繼續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抓好學校常規管理,向管理要質量。同時,我們將大力挖掘、傳承民族民間優秀文化,把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引進校園、引進課堂。并團結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努力工作、克服困難、開拓創新,把學生的飲食、住宿、學習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抓緊、抓好、抓實。”
目前第三中學有教職工172人,均從全縣各中學精心選拔而來,其中高級職稱教師8人,中級職稱教師95人。面臨新的挑戰,教職工們信心十足,他們有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把學生教育得更優秀。
團委書記、藝術組教師莫紅麗告訴記者,面臨新的標準和要求,他們孜孜不倦,以敬業務實的工作精神開拓進取,傾自己所能、全力以赴,教育好學生、引導好學生。
據了解,近年來,丹寨縣在教育崛起工程中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完成了雅灰小學等8所農村小學寄宿制建設,撤并完小3所、教學點11個,讓部分邊遠農村學生享受了同等教育資源,促進了教育公平,推動了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龍永軍 王建 吳玉貴 龍必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