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方??初一新生需要一定的適應期
記者隨后采訪了馮邵一所在的學校珠海拱北中學。一位教務處老師表示,由于相較于小學,中學的科目增多、難度變大、課業壓力有所提高,同時學生由于環境的改變也需要一定的適應期,所以剛入學的學生普遍會產生一些不適應。但是大多數學生的不適應僅維持一個月左右。針對這種情況,她表示,學校把新生入學的第一個月看做調整期,從學科、德育、家庭溝通等方面幫助同學盡快適應新環境。
“與小學不同,中學必須面對升學壓力,這是不容回避的客觀問題,但是我們強調公平教育,盡量引導學生淡化排名,更重要的想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位老師表示,學校安排了豐富的課外活動供學生選擇,“但有些同學可能在興趣愛好上執著于某一方面,我們的活動無法滿足他,這種狀況也不可避免,還需要加強溝通。”
在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上,該老師表示,同學們遇到問題應當加強與班主任的溝通,“我們的老師都學習過教育心理學并且參加相關的培訓,可以給同學們以指導;但是,由于班上同學較多一時難以兼顧,一些同學的心理壓力如果表現不明顯老師可能會有所忽略,所以還需要老師、家長、同學加強溝通。”
專家建議
孩子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比學習更重要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鄭淮認為:“從宏觀層面來看,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青少年接受的教育也發生了變化,他們表達意見的愿望比從前更加強烈,因此,不論家長和老師對孩子提出怎樣要求和意見,都應該建立在有效溝通、尊重兒童興趣和意愿的基礎上。”
同時,他分析,青少年傾向于使用自己熟知并且能夠掌握的方式來與家長、老師進行溝通;對于現在的小孩來說,網絡、短信已經滲入他們的生活,通過這種手段發表意見讓他們感到更無所顧忌,減少了尷尬和過去禮教的束縛,所以,使用新的表達渠道會成為社會的必然。
他建議,教育者在教育的方法上應該更加講求策略,例如能否應用同樣的手段、在同一個表達平臺上提供有說服力的資料,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鄭淮認為,這些方式有助于贏得孩子的心理認同。
“此外,事情發生的客觀原因是社會對小孩的期望沒有顧及到孩子自身的期望和感受,這也說明我們的教育制度離真實生活越來越遠。”鄭淮表示,隨著孩子的成長和自我意識的形成、對自主自由的要求會逐漸增多,這就更需要學校和家長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
“每一個小孩的發展都不一樣,學習僅僅是一個方面,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在孩子的成長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鮮有顧及。”鄭淮建議,學校和家長一方面要適當給孩子減輕課業負擔,要給孩子的自由發展留下一定的空間,重視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發展軌跡;另一方面,他認為這樣案例的出現也恰恰表示我們的教育制度已經亟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