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更多
自由選擇的空間
十歲“優等生”不想把理想葬送在無聊的考試中,申請退學爭取“自由空間”。當然只是馮邵一自己的想法而已,有這種想法的孩子其實很多,但往往被大人們當成“癡人說夢”。這次有點意外,馮邵一在天空城表達了這種想法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或許我們的教育觀正在發生悄悄的改變。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教育中,家長像霸道的園丁,完全用自己的理想和志趣“修剪”孩子。孩子們一次次地被安排:學鋼琴、學奧數、進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虎媽”、“鷹爸”更是把這種教育觀推向了極致。于是我們雖然看到“虎媽”、“鷹爸”培養出了少數的精英外,更多的是身心疲憊、沒有激情、隨大流的青年人。
在迪士尼的電影里,那些好好讀書的乖孩子們時常在某一天崩潰,突然頓悟:生活不是服從和讀書獲獎,而是脫掉衣服尖叫著奔向大海暢游,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然而在中國的現實中,勇敢的馮邵一隨后還是“有些心虛”地發表文章闡明自己此次舉動的目的:“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看看大家的意見”;并“通過對話選擇一種大家都接受的方式,引起爸爸媽媽和老師的注意”。他的父親馮銀剛也表示:“我盡管也不贊同這樣的教育方式,但是作為家長也沒有其他的辦法”。
其實大多數父親的內心是“分裂”。一方面他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平凡快樂的人”,另一方面他們內心深處卻都深藏著要打造一個“了不起的孩子”的欲望。安排繁重“教育任務”,如烏云遮蔽了本該天真爛漫的童年天空。馮銀剛還不錯,允許孩子進行“可控”的試驗。
我自己曾經也對這種被學校、家長“逼”著學的教育深惡痛絕。但想想孩子的未來也還真不敢大意。直到去美國呆了一段時間之后,看到美國孩子從小就學著選擇,并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很感慨。
在美加,中學主科不多,很多是選修課,孩子通過上選修課發現自己的興趣。他們還有一個“影子日”,跟爸爸媽媽一天,看他們怎么工作。孩子特別高興,一天不用上課。還有個“職業日”,你想做理發師,去理發店跟一天;想做律師,去律師樓跟一天;想做護士,去醫院跟一天。學校很早就做職業分析的測試,設計的問題很巧妙,不會直接問你喜歡什么職業,是通過各種小問題,拼出你的職業傾向。
但我們根本不讓孩子想“什么適合自己”,而是什么專業就業前景好,大家都去考。孩子究竟想過什么樣的生活也容不得有自己的想法。
去年美國有120萬高中生輟學,只有70%的高中生能拿到畢業證書。因為美國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選擇,“我不想上”,“不愿意讀”,家長也不能強迫他。有一部分人就完全按照自己的愛好選擇經商或其他社會活動,當他們做出一定的成績后,照樣可以申請一流的大學,成為杰出人才。
另外一些人,可能就選擇職業教育,做藍領一樣很幸福。美國孩子的社會分流很早就形成了。中國的情況是,家長、社會都逼著孩子讀書。因此很多教育學家在考察美國教育后說,中國教育其實只是照顧到了中間層次的孩子,而那些特別優秀的又有個性被扼殺了,比較差的孩子被耽誤了。而美國可選擇的教育卻讓各種層次的孩子各得其所,因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層次的。
曾以《素質教育在美國》著名的旅美教育學者黃全愈說,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四位一體,但前三者只是三腳架的腿,能拍到什么樣的人生風景,還要看固定在三腳架上的自我教育能提供多大的取景框。因此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在他的人生中的作用就格外重要。
《下一代的競爭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的教子手記》在近20年為麻省理工學院選拔新生的面試工作中,蔣佩蓉女士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規律:那些只憑一紙高分的高智商申請者,往往被麻省拒之門外——美國頂尖級大學所看重的,不只是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整體健全的人和獨立的思想。而獨立的思想就是自我選擇的結果。
也有家長說,人都是好逸惡勞的,按照孩子的選擇肯定就是“吃喝玩樂”,馮邵一的選擇是“舒服地讀書”,其實他作出這種選擇時并沒有想過人在社會上還要有安身立命之本。這時候就需要家長進行引導。
在美國的中學,除了讓成功的企業家、學者去做報告外,也讓那些清道夫、消防員,甚至侍者去學校講述他們的生活,讓孩子了解,這就是“社會”和“人生”,看看自已將來是否愿意選擇他們這樣的人生,而在中國學校成功人士才會在被邀請之列。
我因此受到啟發,孩子小學開始后的每個假期,如果去工廠采訪就帶上他,讓他了解外來工的生活。另外還帶著他看《鳳凰衛視》的冷暖人生,并就其中各種人生進行探討:什么樣的人生是值得過的。這種方法好像還挺有用的,他從初中開始就明白了自己的路要怎樣走,學習刻苦、自覺從來不讓家長逼。
其實成人的社會儼然已是一場生存競賽,我們都被各種競爭的硝煙熏染得焦慮無比。也常常懷疑,這人生真的有那么一場決定勝負的“戰斗”嗎?為一個好工作、好職位累得像狗,這樣的人生是否就更“成功”?所以孩子選擇舒服一些的方式,我也并不反對。然而我的兒子在去工廠看到外來工的生活和看了很多期《冷暖人生》后,非常鄭重地告訴我,他不想成為社會低層的人。
所以我在想,也許當孩子成長到自我意識蘇醒的那一天,能驚喜地發現通過自己的選擇擁有開拓生活的無限激情,而不是悲哀地發現自己已傷痕累累,身心疲憊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