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苗繡結緣三十年
鳥丸貞慧來中國時已四十不惑。作為公務員,她負責保護日本的傳統紡織工藝,為了解與他國相關的文化關聯,常出訪外國。中國苗族豐富的紡織工藝與文化令她震驚。
百苗百裝。現今主要分布在貴州黔東南山區的苗族,擁有千年的稻作文化和相應豐富的服飾文化。“他們的想象力和技藝解決了日本織造技術沒能解決的問題。” 苗人在衣服,頭飾、手帕、腰帶上刺繪,并保留下很多古老的蠟染,織造和刺繡技藝。
于是,1985年她正式啟動了田野調查,個人出資,只用簡單的相機、筆和紙記錄苗繡。不說住宿條件艱苦,光交通閉塞的山路,就需步行幾小時才能到一個寨子。“很多時候靠運氣,往往是母親到了苗寨沒有自己想看的東西,經常白跑。”鳥丸知子告訴記者。
通常情況下,鳥丸貞慧要先了解村子里的紡織、刺繡技術。再找紡(染)能手溝通這些技術在一年的什么時間段制作,明年再來看整個過程。“很多技藝都需要時機,比如蠟染就是在固定時段制作。”她說,第二次訪問時,能確保看到制作過程,就算幸運。有時來晚了,只看到了制作的第二步驟,為了看第一步驟,明年還得再來一趟。
過程勞心費力,連鳥丸知子都難以理解。“母親年紀那么大了,不會說中文,需要翻譯幫助,常年往返于貴州和日本,每次去最長也只能呆兩周”。回去后她還一刻不停地整理照片,做筆記,查資料,寫文章。為了驗證了解的內容有無錯誤,還要做實驗來確認。
感念于母親的執著,鳥丸知子分擔了部分工作。生于1969年的她在25歲時和母親開始了田野調查,期間她學習了中文,在東華大學讀完了中國紡織史及科學技術工學的碩士和博士。
母親的興趣集中在苗族的紡織和染色上,鳥丸知子在母親的調研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苗族的刺繡。簡單的手繪與照片無法滿足年輕學者的求知欲,鳥丸知子在其后自己的調研中,加入了攝像機,且買下了大量的實物,她還向當地人學習了簡單的繡法,對苗繡的體會加深了許多。她把自己行走黔東南苗族所見的技法,收錄在2008年英文版的《一針一線》書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