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組數據,體現出施秉藥農靠種植太子參探索的致富道路。這條道路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注和肯定。2012年3月,省委書記栗戰書在州委書記廖少華、州長李飛躍等州領導的陪同下,親自到施秉對中藥材進行調研。在調研中,當得知施秉太子參產量占據國內一半的市場,太子參、頭花蓼、何首烏3個品種已通過國家GAP認證,太子參年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半壁江山,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時,栗戰書十分高興,他叮囑施秉縣委、縣政府要繼續發揮企業示范帶動作用,落實好最低收購價政策,確保藥農利益。一起陪同考察的施秉縣委書記彭世平、縣長敖瓊在介紹太子參的種植情況時,向省委書記栗戰書風趣地介紹:“牛大場鎮的太子參產量差不多占據了全國1/2的市場,國內太子參的價格起伏要看牛大場鎮的‘臉色’。”
強化措施抓落實
借助外力謀發展
從1993年以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施秉縣太子參全國聞名,種植基地已達到GAP要求,成為施秉縣的支柱產業。
這一喜人成績,彰顯施秉中藥材發展與速度。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在壯大中藥材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到家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做法。
為了將中藥材種植面積落到實處,施秉縣成立了縣、鄉中藥材發展領導小組,實行兩級領導負責制,組建了專抓中藥材生產的機構和隊伍,對發展中藥材業績實行量化考核,兌現獎懲,形成“同念藥材經,萬人合力抓”的民族醫藥發展格局。明確53個縣直單位定點幫扶和抓中藥材發展,并抽調一批工作能力強的技術干部分別任鄉、村科技特派員,實行工資與各生產階段的實績掛鉤,專門服務于中藥材生產。施秉縣每年拿出300萬元作為中藥材發展風險儲備金,實行訂單種植,在肥料、種苗、糧食上進行補貼,化解農民風險,提高藥農積極性,確保藥農的利益不受自然災害影響而損失。施秉縣緊緊圍繞資源優勢,積極引進民族醫藥企業,在省、州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兩次編制了中藥材發展規劃,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經營”、“協會+大戶+農戶”、“干部+農戶”等發展模式。建成了牛大場鎮牛大場村、紫荊村下寨組,楊柳塘鎮翁塘寨等一批中藥材專業村、專業寨,種植基地形成“藥—糧”型、“藥—林”型、“藥—禽”型多種經營綜合協調發展的經濟產業帶,建成了以山口村、三元公司基地為代表的全國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如今,施秉已成為貴州省乃至云貴高原最大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之一,中藥材產品暢銷省內外各大中藥材市場,一些藥材品種已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深受各界藥商的喜愛。
在發展中藥材產業過程中,施秉縣還積極借助外來力量謀發展,與省中藥研究所、貴陽中醫學院、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等科研機構院校建設了科研合作關系,邀請省內外民族醫藥專家組建了專家團隊,每年邀請到現場指導醫藥生產,幫助解決疑難問題;該縣積極加大新技術培訓和新品種的推廣,積極創新中藥材種植模式,提高中藥材種植水平。該縣與貴州信邦、威門、江西江中、廣州漢方藥業等進行合作,建立了醫藥科研示范基地,并通過捆綁涉農項目資金向藥業基地傾斜,先后投入5000余萬元扶持全縣中藥材生產,建立500畝以上成規模的科技示范基地10個,真正起到“點亮一顆星,照亮一方人”的示范作用。2009年,省、州、縣共同建立了施秉縣中藥材產業三方科技合作項目,施秉縣利用合作項目資金,支持以太子參為主的脫毒組培育苗、種苗提純復狀和病蟲害防治的技術研究,目前已實施了100萬株太子參組培脫毒育苗和50畝野生太子參優質種苗馴化栽培,預計2012年可建成1500畝優質種苗基地,3年后全縣基本上可以實現施秉太子參種苗的更新換代,為提高施秉太子參的品質和單產提供保障。與此同時,“施秉太子參”、“施秉何首烏”、“施秉頭花蓼”三個品種通過了國家GAP認證,施秉成為全國唯一有三個中藥材品種通過國家GAP認證的種植基地縣,其種植技術獲得了貴州省“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十大成就獎。2008年5月,全省首次中藥材種植發展現場會在施秉成功舉辦。施秉已被廣大藥商譽為“中國太子參之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