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快報消息 世稱“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黔東南地區,蘊藏著眾多古樸的民族文化形態。譬如雷公山、月亮山,依舊保留著浪漫而奇特的婚戀習俗。
雷公山的苗族小伙子,喜歡在月光下結伴走鄉串寨,與姑娘們對歌,謂之“游方”。他們習慣聚在村外寨頭,坡上林間的對歌場,用歌聲邀約姑娘們。許多良緣就源自夜幕下的情歌。當然,小伙子們是需要技能和智慧的,不但歌聲動聽,還要隨機應變,及時回應姑娘們的即興設問。即使遭到姑娘的婉拒,小伙子也不氣餒,依然自嘲地唱:
“情妹情妹哄情郎,妹害情郎飯不香;不香不香過好久,瘦得瘦得像螳螂;這回這回把妹想,四肢撲爬來游方;再聽情妹唱情歌,還是還是空一場。”(漢譯)
一旦兩心相悅,情到深處,小伙子顧不上明媒正娶,便趁熱打鐵先斬后奏,“搶婚”也就應運而生了。小伙子會選擇一個時機,呼朋喚友把半推半就的姑娘“搶”回了家。之后再請德高望重的媒人去姑娘家致歉、說媒。
相形之下,雷公山南麓“七十二侗”一帶的侗族羅漢(小伙子)追求姑娘時,要辛苦多了。姑娘們通常呆在吊腳樓閨房里,心儀姑娘的羅漢晚上在窗下彈琵琶、牛腿琴,唱情歌給姑娘聽。羅漢開始要唱喊窗歌:“今晚月色特別亮/方便羅漢來敲窗/不知今晚妹在否/要是你在就開窗。”接著會唱一些俏皮、自嘲的歌打動姑娘。姑娘一旦有意,或者動了惻隱,就會開一條窗縫,讓小伙子搬梯子爬上二樓窗子邊,隔窗以歌互答、傳情。這種戀俗叫“隔窗探妹”。
都柳江北岸南侗地區的年輕人談戀愛,則喜歡聚在一起。侗家人專設有讓小伙們晚上來和姑娘對歌彈琴的月堂,這種不規避老人的戀愛方式叫“行歌坐月”。許多有情人就是通過“行歌坐月”結為伉儷的。
地處月亮山東沿的荔波瑤麓瑤族鄉,沿襲著古老的“鑿壁談婚”習俗。當姑娘到談婚論嫁的年齡,父母特意將姑娘的閨室安排在廂房里,并在姑娘枕頭邊的板壁上鑿一個叫“談婚洞”的小孔。夜闌人靜時,小伙子就拿一根竹棍插進閨房捅醒熟睡的姑娘,然后對著小孔唱情歌。如果姑娘對小伙子有好感,就將竹棍抽進閨房,兩人開始隔墻談情說愛,投緣的話,姑娘會適時打開房門,讓小伙子進屋,倆人依偎在火塘邊互吐衷腸。如果姑娘對小伙子沒興趣,便將竹棍推出閨室,小伙子會知趣地悄然離去。姑娘出嫁后,父母就將“談婚洞”重新封上。就是說,如果墻上有小孔,就意味著姑娘還沒出嫁,小伙子們還有可乘之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