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孫聰,42歲,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副教授,中共黨員,現在教務處負責高職學籍學歷的管理工作。妻子,李芳,41歲,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副教授,在護理系擔任臨床護理2組的教研組長,同時還是學院的兼職督學。女兒孫瑞涓,12歲,少先隊員,凱里七中附小學生。父親孫成林74歲、母親郭鳳琴68歲,均是原州衛校退休教師。全家人團結和睦,遵紀守法,友愛互助,樂于助人,深受單位、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愛黨愛國、遵紀守法、積極熱心公益事業
丈夫孫聰,有著20年的黨齡和工齡,對黨組織、對國家有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這種感情積極地影響著全家每一個人。全家人擁護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一個政治上信得過的家庭。全家人遵紀守法,慎諾守信是該家庭的傳統美德,也是鄰里公認的優良品質。全家人能自覺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加學院和社會組織的各項捐款活動,響應學院號召到市中心血站義務獻血等。
學習進取,愛崗敬業
丈夫孫聰,現在教務處負責高職學籍學歷的管理工作。工作上勤勤肯肯,認真負責,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受到領導好評。他認真組織開展對新生學籍電子注冊、在校生學年電子注冊、畢業生學歷電子注冊和相關工作的安排。對任務具體分解,明確職責,確保學籍學歷管理工作的落實,做好在校生學籍異動處理。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統一完善各種報審表格,嚴格逐級審批手續,異動審批手續完成后在學籍學歷平臺中及時進行數據操作,做好在校生、畢業生信息數據統計工作,認真審核、整理全校專科在校生、畢業生信息數據,并及時報送省教育廳學生處。2011年被省教育廳評為“省級學籍學歷先進個人”。他愛好文體活動,在州總工會組織的“五一”職工登山比賽中2009、2010、2011連續3年獲得第一名。
“從教16年以來,我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模范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勤于鉆研,為人師表。從2002年起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既教書又育人,送走了一批批學生,曾獲得“優秀班主任”稱號。在護理系擔任臨床護理2組的教研組長,同時還是學院的兼職督學,教學上主要承擔臨床系和護理系《預防醫學》的教學工作,因全院只有我一人是本專業畢業,所以教學任務繁重,在教學中能認真鉆研,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在學院課改工作中,帶領本組人員積極參與,認真學習課改材料,結合專業制定課程標準和課程整體設計,盡可能在教學中按照課改要求的六步教學法組織教學,配合學院要求進行考核方案的改革,并逐步實施。盡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各項任務,年終考核近幾年均為優秀。并在2009年全省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先進工作者。”李芳向記者娓娓道來。
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科學教育
李芳家庭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自李芳結婚以來,一直和公婆及小姑子生活在一起。現在公婆退休了,仍然非常支持李芳夫婦的工作,除了每天的買菜做飯外,還一直幫李芳夫婦帶小孩,現在年紀大了,公婆仍然負責采買,每當李芳夫婦下班回來搭把手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可吃。李芳告訴記者:“小姑子孫愚在州委宣傳部工作,非常忙,經常加班,加上姐夫借調在廣州工作,所以也一直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她的小孩子周博文現在4小讀一年級,多半是我們和老人在照顧他。這么多年來,我們生活在一起,大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相包容,和睦相處,非常開心。”
記者就兒童的教育問題與李芳進行了交流,李芳告訴記者:“在教育孩子上我總結了幾點體會:一是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要以身作則,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二是對孩子既要嚴要求,又要交朋友,要學會傾聽,關注她的感受,鍛煉她思考問題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三是在生活上不要溺愛,要養成勤儉和獨立的品格。”
李芳女兒孫瑞涓,小名赳赳,從她懂事起,李芳夫婦就開始了對她的教育。除了教她一些做人的品質外,還針對她的特點,有選擇地學了一些特長。生活中她能做到尊重老人,禮讓別人。
李芳告訴記者:“在家里女兒出來幫我們做些掃地、洗碗等家務外,還經常幫爺爺、奶奶捶背;在車上經常給老人、病人、孕婦和比她小的兒童讓座。我們讓她每天收看新聞聯播,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開拓自己的視野。鼓勵她觀看有助于學習的課外書籍和電視節目。讓她了解社會自然、科技知識。注重對孩于的道德情操教育,培養她吃苦耐勞的精神,不亂花錢。每天給她的一元零花錢,她有時都會存起來,在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捐給他們,如汶川地震、捐助白血病同學等等都是她用自己的零花錢捐的。從她5歲起有選擇地學了京劇、繪畫、作文班等,曾在全市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繪畫比賽中,作品《喜迎奧運》榮獲小學組二等獎;在全市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中,被評為三等獎;在以‘講文明、迎奧運、愛家鄉、促和諧’為主題的貴州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中,榮獲繪畫比賽三等獎;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全市中小學生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中獲書法一等獎,去年在《少年素質教育報》上發表了文章《感恩的心》。”
鄰里關系融洽,追求低碳生活
在職院宿舍區生活十五年,李芳家庭與鄰里和睦相處,關系融洽。大家互相幫助,互相照應,以誠相待。鄰居家有了事李芳家庭就會主動過去幫忙,誰家有事相求,只要他們能辦到的便盡力去辦,從不推諉,大家相處在一起,彼此感到心情舒暢。李芳告訴記者:“鄰居需要生活用具,往往到我們家來借用;鄰居有事出遠門,往往交鈅匙給婆婆,一幫看守,二幫澆水養花。房前屋后、上下樓梯的衛生,都是婆婆主動打掃,亭子里誰家曬的衣服被風吹下來,我們都會主動幫忙掛上去。”
記者了解到,李芳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堅持樹立環保意識,堅持低碳生活。李芳說:“上街盡可能走路,少坐車;買菜記得自帶包裝帶,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碗筷、杯子;周末全家到小高山挑山泉水,沿路撿拾垃圾,既鍛練身體,又維護環境衛生。”
李芳家庭成員遵紀守法,積極奉獻,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勤儉節約,樂于助人,深受單位、鄰里和社會的好評。他們深深地體會到:家庭的和睦、溫馨,是人最有效的精神“補品”,在歡樂、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中生活,能使你事業成功、身心愉悅。
李芳:“家和萬事興”,我們總結的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在我們這個家庭里,家庭成員之間有一個能相互理解、和睦相處生活氛圍;有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有一個熱愛生活、珍惜所有的心態,愿我們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營造出更多的溫馨、和諧、向上的五好家庭。(文筱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