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試,敢闖敢干,做大做強經濟“蛋糕”
“速度”,在黔東南干部群眾口里,如今是出現頻率很高的詞。
這速度那速度,“金鐘速度”頗具特色。
金鐘經濟開發區,位于國家級貧困縣丹寨,長期被視為州里的“吊邊吊角”地帶,沒人想到能在這里發展工業。
“金鐘速度”是怎樣實現的?黔東南的同志認為:抓住機遇,用好機遇,是變劣勢為優勢的動力——趙克志省長把丹寨作為幫扶聯系點,親自指導金鐘開發區的建設。廈蓉高速貴州段通車,貴廣快鐵修建,“吊邊吊角”變成新凱里南大門。幾乎閑置的7000多畝國有土地重新得到了有效開發,帶出了一個遠期面積超過30多平方公里的開發區。曾經不被看好的金鐘日漸顯露吸引力。
國內生產數控磨床領先的深圳興富祥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園區,領辦裝備制造科技園,一年不到,投資6億多元的項目投產,填補我省高端機械裝備制造業空白。產業鏈上,一批高科技企業接踵而至。
而他們填補的另一個“空白”更加引人注目:讓客商具有投資者和管理者雙重身份,讓企業家來辦企業。興富祥公司董事長彭洪富受聘金鐘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以數控磨床項目為龍頭,領辦裝備制造科技園。與他這一身份相同的還有:九鼎公司董事長程捷、甬信投資公司董事長陳烈。客人變成了“主人”,以商招商、主動招商,招商引資雪球越滾越大;政府官員變成了企業“項目經理”,優化環境成為必須盡心盡力的全責。
四川其亞鋁業的入駐歷程,詮釋著“爐山速度”。
其亞鋁業貴州公司總經理萬仕華說:“爐山工業園創建之初,就把具有帶動效應、能夠形成和延長產業鏈的企業作為首選,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這里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規模越做越大,一期投資37億元,二期100億元的投資也已開始。全部項目建成投產,年產值將達300億元以上,規模超過四川總部,成為貴州最大的鋁及鋁加工基地。”
其亞鋁業發揮樣板引力,爐山工業園相繼落戶50戶企業,園區經濟效益從無到有,鋁及鋁加工、冶金、裝備制造、建材、輕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
招大商、引高端企業、建產業集群。這些過去敢都不敢想的事,正在黔東南州一樁一件變成現實。
推進農業現代化,也得放開膽子干,科學闖新路。麻江縣堅持不懈發展藍莓產業就是鮮活一例。
12年前,麻江縣開始引種藍莓。一步步認清了它的價值,干部群眾越來越堅定不移。過去要50元一株向外購買種苗,幾年苦心研發,現在麻江自己培育的種苗可以滿足全縣需求。全縣藍莓面積從10畝實驗田發展成2萬畝種植基地。根據規劃,到2015年,全縣藍莓基地規模將達到8萬畝,力爭建成中國南方藍莓第一縣。生產總部位于寧波的黔甬食品公司,準備把藍莓加工生產車間整體遷至麻江碧波工業園。
用新觀念研究新問題,用新思路落實新任務,用新舉措開創新局面,是“試、闖、干”的基礎。黔東南州的同志有一個共識:闖新路、尋突破,不能偏離科學發展的觀念,不能脫離本地實際。爐山工業園抓大項目的魄力,金鐘工業園以商招商的新舉,麻江發展藍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都是詮釋這種思路的生動景象。
綜合發展,惠及百姓,創新解決民生問題
要闖的新路對不對?創新實踐是否同群眾利益緊密相連?老百姓會在一樁樁實事中去感受和體驗。
2011年,黔東南州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700美元,初步實現由解決溫飽為主向建設小康社會邁進的重大轉變、經濟社會發展由不夠均衡向協調發展的重大轉變。
小鏡頭能說明大問題。興富祥公司10多名員工近來陸續拿到購房、租房合同。他們是丹寨縣工業園區建設中“1+1”優惠政策的受益者。所謂“1+1”,是“三化”興“三農”思路的一個產物,為進城農民和返鄉農民工,提供1個就業崗位,提供1套廉租房,既讓農民兄弟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又讓快速發展的企業用工有了保障。與之配套,縣里10000套安居房正陸續建設和竣工。在趙克志省長的倡導下,“1+1”政策與生態移民政策正相互結合,成為丹寨縣“三化”同步的有力抓手。
在如火如荼的工業產業園區建設中,怎樣解決“農民問題”,黔東南州大膽探索。
去年7月,凱里經濟開發區清新村村委會和40多戶失地農民入股,組建發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當年公司在家門口承接建設工程,獲得43萬元純收入,拿出20萬元分紅、交納全村千余人的合作醫療參保費、修建村小學警務室、球場等公益,其余留存滾動發展。
創造性地解決“農民問題”,這僅是一例。
對于近幾年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失地農民,凱里經濟開發區財政撥出200萬元,設立村級經濟發展基金,扶持8個村、1個社區成立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投資7億元,統一規劃建設萬人集中安置新區。一戶一套住房、一戶一人就業、一戶一個店鋪,最大限度保障失地農民利益。
用工業化的方式解決“三農”問題,走統籌發展的道路惠及民生,政府、企業、農民、居民共同融入“三化”同步的推進過程,黔東南州的探索具備了樣本價值。“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正在加快推進建設富裕、秀美、魅力、和諧、美好黔東南的步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