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950年,朱德與楊至成、楊立三(右)合影
據人民政協報消息 楊志成將軍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貴州省三穗縣一個侗族家庭,在新中國的57位開國上將中是僅有的幾位少數民族上將之一,同時又是僅有的幾位參加過南昌起義的上將之一。楊至成是我軍后勤工作的開拓者之一和重要領導人,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大部分時間從事軍事后勤領導工作。毛澤東等領導同志對楊至成抓后勤工作的突出成績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曾當面對楊至成說:“我們國家底子薄,還要建設。你是老后勤,搞建設,你是行家,你要在這方面多想點辦法,出點點子。”
及時運來“載入史冊的炮彈”
1928年7月,楊至成在參加井岡山保衛戰的七溪嶺戰斗中不幸負傷,被留在井岡山任二十八團留守處主任,負責后勤保障和前后聯絡工作。當時,由于湖南省委的錯誤指示,使朱德、毛澤東被迫率紅四軍主力撤離井岡山向湘南發展,而留守在井岡山的只有二十八團的兩個連和一部分地方武裝。
敵人嗅覺也真靈敏。他們知道山上傷病員多、留守機關多、防守兵力少的情況后,認為這是踏平井岡山這塊赤色土地、以報第一次“會剿”井岡山慘敗心頭之恨的“天助良機”。于是,湘贛之敵聯合對井岡山發動第二次軍事“會剿”。湘敵第八軍吳尚部的三個團由酃縣進攻寧岡縣的大隴,贛敵第三軍王均部的一個團從永新縣向寧岡的茅坪推進,然后兩敵合圍黃洋界,占領井岡山。
形勢萬分危急。二十八團團部召集會議部署各單位發動大家共同御敵。指戰員們個個斗志昂揚,挖掩體,筑工事,嚴陣以待。楊至成更是繁忙,他組織留守機關人員帶領群眾埋竹釘、扛石頭、搬木頭、運彈藥、洗衣服、送茶飯,組成真正的銅墻鐵壁。短短幾天內,井岡山軍民萬眾一心,筑起了五道防線。
1928年8月30日早上,湘敵向黃洋界發動進攻,當敵人進入第一道防線時,二十八團團長一槍響起,頓時,山頭的機槍、土炮一齊開火,敵人慌亂一團,奪路突竄,因山勢險要,道路狹窄,敵人又掉進了“竹釘”陣,被扎得喊爹叫娘。紅軍、赤衛隊和群眾乘勝一陣猛打,敵人只得敗陣退卻。就這樣,從早上到下午,紅軍一共打退了敵人四次進攻,消滅了敵軍近一個團。
看著尸橫遍野,敵指揮官惱羞成怒,以迫擊炮猛烈轟擊紅軍工事,重新發起更猛的進攻。紅軍陣地重遭破壞,犧牲、掛彩人數急增。團長急得眼紅,說道:“老子要是也能有炮彈,一定給這些家伙一點顏色瞧瞧!”誰知這話剛好被正在指揮人員運彈藥、抬擔架、送開水而經過這里的楊至成聽到。楊至成忙說:“團長,有炮彈!”原來,二十八團在湘南暴動時,曾繳獲許克祥部的一門迫擊炮還放在軍械修理處。于是,楊至成迅速帶領同志們把那門迫擊炮拉到黃洋界山頭,架好炮位,對著敵人陣地連發三炮,第一、第二炮因瞎彈和潮濕均無效果,最后的第三炮卻呼嘯出膛,正好落在敵指揮所上開花。旋即四面山頭,紅旗揮舞,殺聲震天,草木皆兵。敵人以為朱毛紅軍主力已回到山上,便棄陣潰逃。紅軍乘勝追擊。敵人連夜竄往酃縣。此時,已趕到茅坪的贛敵,聽到湘軍敗逃后,也急轉直往永新奪路而去。
紅軍奪取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毛澤東、朱德在率領紅軍主力返回井岡山途中聽到這一大捷后,非常振奮。后來,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其中的“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描寫的就是楊至成他們運來的這一炮。
“把紅軍打扮得更漂亮、威武”
1929年4月,紅四軍在福建長汀整編,全軍編為三個縱隊,加上軍部機關共4000余人,朱德任軍長,毛澤東為黨代表,楊至成被任命為軍部副官長。
當時紅四軍條件很差,雖說進行整編,但是服裝在款式和顏色上卻各式各樣,參差不齊。黃埔出身的楊至成很知道服裝在軍隊建設中的作用。他認為,軍裝就是戰斗力,就是武器,沒有統一的軍裝,后勤工作就跟不上軍隊整編的需要和發展,也不利于提高全軍的戰斗力。他任副官長后首先抓的工作就是制作全軍統一的軍裝。
當時紅軍打下長汀后接收了敵軍的一個被服廠。但該廠已被敵人破壞得破敗不堪,人走廠空。為了組織生產,楊至成四處奔走,招收裁縫師傅和縫紉工人。同時,他采取向工商界籌集、對土豪劣紳沒收等各種經濟手段積極籌款,最終湊足了5萬元。他用這筆錢補修、購買縫紉機,同時深入大街小巷,向有關布店老板和善交涉,終于統一購買了優質布料,從而建立了一個臨時被服廠。
為了趕制軍裝,楊至成領導全廠職工不分晝夜加班生產。經過幾天的辛苦勞動,4000多套嶄新的軍裝——包括每人一套帶領章的灰色軍裝、一頂帶紅五星的軍帽、一個挎包、一副綁腿和兩雙“陳嘉庚皮鞋”,全部發到全軍指戰員手中。
當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的、自己被服廠制作的軍裝,在廣場上接受朱德、毛澤東等軍部首長檢閱時,全軍軍容,煥然一新,軍威大振,壯觀無比。毛澤東滿意地對朱德說:“好啊,我們就是要把紅軍打扮得更漂亮、威武!”
紅軍第一次有了郵政電訊事業1930年4月至1933年7月,楊至成先后任紅十二軍副官長、紅軍總兵站主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供給部部長兼政委,統管全軍被服、裝具、糧秣、炊飲、財務、宿營、武器、彈藥等的生產、供應和后方運輸、郵政傳遞等后勤工作。
這一時期,隨著紅軍和蘇區的日益壯大,后勤工作也越加繁重。加上處在對蔣介石發動的第一至四次反“圍剿”的戰爭時期,后勤保障和通訊聯絡顯得更為重要。
為了保證前線戰斗對后勤保障的需要,楊至成和其他后勤領導狠抓兵站的建設,他們以瑞金、寧都興國為中心,共開設了五條兵站線,即建寧——廣昌——寧都線;建寧——石城——寧都線;東陂——洛口——寧都線;招攜——黃陂——寧都線;瑞金——寧都線。楊至成和其他后勤領導同志通過日以繼夜的奔忙協調,精心組織,把兵站線建設成為瑞金首都連接前線、四通八達的“傳遞網絡”。靠著這些暢通的“網絡”,楊至成組織把中央出版的《紅色中華報》、中央軍委的《紅星報》和其他報刊、書籍、信函、郵包等發往各地、各部隊,而基層的信件、郵包也能通過“網絡”及時送到目的地和收件人手里。這一工作受到中央、前方部隊和后方人民群眾的好評與歡迎。大家稱贊楊至成為蘇維埃中央政府和紅軍辦起了第一個“赤色郵政”。
與此同時,為使部隊領導機關耳聰目明、指揮有力、快捷及時,楊至成還籌集資金,通過地下渠道購買電訊器材,或將反“圍剿”戰斗中繳獲的電訊設備進行檢修使用,使總司令部與各軍、軍與軍、軍與師之間都建立了有線電話,有些機構還有了無線電聯絡系統,使紅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電訊事業。在那艱苦的紅軍時期,楊至成創建的“赤色郵政”和電訊事業,為紅軍粉碎蔣介石發動的四次軍事“圍剿”,為紅軍的發展壯大和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還在贊揚楊至成為紅軍辦郵政電訊事業的奇跡。(陸景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