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6月30日,由黎平縣大稼鄉平底村農民宋維清出資修建的“紅軍渡口原址”在平信渡口左岸建成。如今這個紅軍渡口原址已經成為紀念紅軍長征線路的一道亮麗風景。
這是由平底村三組農民宋維清先墊資5萬元,建成的一個紅軍渡口原址。在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平底村黨員群眾的精心籌備下,自發組織修繕紅軍長征線路渡口原址,以表對紅軍長征精神的崇敬之情。
1934年冬月,黎平縣境內的平信渡口是紅軍渡河的地方,河對面有一個侗寨,便是現在的平底村。中央紅軍縱隊、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和第六軍團長征先后經過并宿營在該村,當地群眾與紅軍結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為了銘記黨恩,讓子孫永遠紀念紅軍長征紅軍線路走過的地方,村里的熱心人宋維清和退休干部吳炳常主動找到村里的第一書記吳宇佳,反映修復紅軍渡口原址,吳宇佳書記非常重視,一方面向上級寫報告立項,另一方面在還沒有項目支撐的情況下,動員群眾有力出力,有資金先墊付。宋維清同志積極響應先墊資5萬元,眾鄉親熱心出力,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建成了紅軍渡口原址,建筑面積30多個平方米。
紅軍渡口原址由混凝土砌坎底座和石碑兩部分組成。石碑高3.7米。正面和背面寫有“中央紅軍渡口原址、紅軍渡口原址”,人們無論從前面和后面走來都能看到這鮮紅的大字。
據黨史資料介紹,1934年12月14日紅軍長征入黔攻占黎平縣城后,于12月18日召開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形成決議,往敵薄弱的黔北方向前進。12月21日,中共中央、紅軍總部以及周恩來、朱德、毛澤東、鄧小平等,從平信河渡口坐船到對岸,往黔北方向進發。
今年61歲的平底村民宋維清帶領全體村民創建了八八林場,植樹造林,從1985年至1998年間,全場職工造林8000余畝,實現脫貧致富。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斗,平底村已有54戶先后自發移民到此建房落戶,成了現在的"新平底",揭開了新平底人由農民變市民的嶄新一頁。宋維清說,墊資修建紅軍渡口原址,主要是為了感黨恩,讓后人永遠緬懷紅軍長征精神。( 陸書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