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之鄉”卡拉村村民在檢查鳥籠質量。
一部名為《云上太陽》的影片近來在國內外上映,大山深處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苗家風情之外,錦雞舞、古法造紙等極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征服了觀眾,很多人想到電影里那個地方去看一看。
6月4日,我們走進這個神秘美麗的地方——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
人口不到16萬、苗族人口占85%的丹寨縣,擁有古法造紙、苗族蠟染、錦雞舞、苗族賈理、鳥籠制作、翻鼓節、百鳥衣等7項國家級和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豐富程度令人驚嘆。
聽說南皋鄉石橋村用古法生產的手工紙不僅被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列為專用紙,而且遠銷海外,我們決定一探究竟。
正值雨季,深山里的村寨水汽氤氳,云霧繚繞,如世外桃源。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穿石橋村而過,一進村口就看到一家商店,店里銷售各種紙產品,白皮紙、彩色紙、燈籠、紙傘……最讓人喜愛的是一種飾以綠葉和各色花瓣的花草紙,本身就是一件渾然天成的藝術品。
不遠處的山腳下有一處溶洞,水聲淙淙,洞口前傾形成一個天然的造紙作坊,一中年漢子站在紙漿槽前抄紙,上下、左右幾下,一張勻薄透韌的手工紙就成形了。“溶洞冬暖夏涼,特別適合造紙。我們造紙的工藝跟《天工開物》記載的基本一致,原料是山上野生的構樹皮和溶洞里流出的天然泉水,10多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一位熟練工人一天可以抄300張紙。”作坊主人、古法造紙第十九代傳承人王興武介紹。
王興武是村里的名人。石橋村有造紙的傳統。上世紀90年代,遭遇機器紙的沖擊,村里許多人放棄了手工造紙,他花了兩年時間反復試驗,終于在傳統白皮紙的基礎上,研發出彩色手工紙,打開了市場。在這之后,他又研制出“迎春紙”系列,因為保存時間長(據說可保存1500年),獲得國博和國圖每年300萬元的訂單,專門用于修復古籍等。現在他的作坊雇用80多個村民,生產的手工紙達160多種,遠銷到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2006年,石橋村古法造紙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橋村按照“自愿參與、民營民管”的原則建立造紙專業合作社,實現規模化經營。村里現有2家古法造紙合作社,年產值1000多萬元,帶動村民戶均創收3萬元以上。
采用“支部+協會+農戶”等形式,丹寨縣把農民組織起來從事蠟染、古法造紙、鳥籠等產品加工,在此基礎上發展農家樂等旅游項目,既保護了非遺,又讓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在連綿的青山中兜兜轉轉一兩個小時之后,一個苗族村寨出現在我們眼前:一座座木樓錯落有致掩映于綠蔭之中,雞犬之聲相聞,村里干凈整潔,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戶。這里就是被稱為“鳥籠之鄉”的卡拉村。2007年卡拉村的鳥籠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村里家家戶戶制作鳥籠,把小小鳥籠做成了一項產業。
走進一戶村民小院,石榴花正艷,堂屋里女主人蒙花春和侄子正在忙著加工鳥籠,隨著熟練的動作,竹篾被拉成細條狀。“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后,合作社提供材料、負責銷售,加工一只鳥籠可以賺到20元,比種地強多了。”蒙春花告訴我們。
村黨支部書記王玉和介紹,卡拉鳥籠是純手工制作,最貴的鳥籠能賣到8000元。在支部和合作社的帶動下,村里從事鳥籠生產的農戶已從1995年的10戶發展到現在的122戶,占總戶數的80%以上。鳥籠年產量也由過去不到1萬只增加到如今的16萬只,年產值約800萬元。全村從事鳥籠加工的農戶人均月收入達1800至3000元,最高的可達5000多元。每生產一只鳥籠村里提取1元錢作為公益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和文化建設等,去年提取的公益金達10多萬元。
錦雞舞、古法造紙、蠟染等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后,知名度不斷提升。慕名到丹寨的游客越來越多,當地農民辦起了農家樂,僅卡拉村就有6家,2011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收入45萬元。
在丹寨,像石橋村、卡拉村這樣的特色村寨還有不少,蠟染藝術之鄉揚武鄉排莫村、錦雞舞藝術之鄉排調鎮麻鳥村、芒筒蘆笙藝術之鄉龍泉鎮排牙村……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龍治剛向記者介紹說,丹寨縣每年從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于非遺的傳承、發掘與整理;同時安排500萬元財政資金作為非遺發展基金;設立200萬元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注冊了“錦雞舞”、“給哈舞”、“石橋古法造紙”等6個文化品牌注冊商標……“丹寨正在走出深閨,展現她的魅力。”(施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