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木召遺址大門
遺址通道
神秘石器
神秘石器
近日,貴州省苗學會組織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貴州省苗學會等單位的14名專家學者,赴岑鞏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木召考察調研,通過地面生態環境和文物特征考究、民間群眾走訪和聽取當地文化學者的研究報告,結合他們積累的學識和研究經驗,得出中木召遺址系“苗疆古城”說。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省苗學會會長楊光林在考察座談會上總結發言時說,中木召的生態環境和遺址地面文物圖案系苗族文化元素,根據多數學者的意見,把中木召定為苗族的古城依據比較充分。中木召“可能有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古莊園沒有這么厚重的歷史文化,好多東西都是從來沒有看見過的,令我們大開眼界!”
中木召遺址因其巨大的神秘性和厚重的文化遺存,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國內學術機構的廣泛關注,一些考古學者和文化學者多次來到此地“刨金”,并形成古莊園說、古夜郎國都說、元明土司政治中心說等等,目前,貴州省苗學會又提出了“苗疆古城”說。
相關鏈接:
中木召遺址位于岑鞏縣大有鄉湯江溪上游北岸木召村中木召自然寨,距縣城23公里。1983年貴州省博物館吳業君等17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后,根據地面遺存,初步認為是明代的古莊園遺址。198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據此將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莊園何年何月為何人所建?又為何毀滅?疑案重重,均為未解之謎。
莊園坐南朝北,據測算,僅現有的基石顯露部分的進深度為120米、橫寬285米,總面積34120米。從前方有7條3米寬的石巷道入園,莊園中又有石巷道通連,布局極為講究。
莊園前遺存有較完整的護城河遺址。它曲曲折折地從莊前一片叫軍田的平壩中穿繞而過,剛好九拐九灣。可以明顯看出,長達五六公里的河堤兩岸全用方條石干壘砌成,護城河上每相隔0.5公里處便建有一座石拱橋,共有6座。河與園交相輝映,形成完整的城池結構。
據專家測算,整個莊園從基石、花紋、結構等遺跡來看,屬一次性建造。建成這莊園,從取石、清石、運石、砌石、修建樓閣、雕花等,大約需用200萬個工日,若以4000個勞動力建造,需要15年左右時間。
莊園外,背靠一座大竹山,前面叫軍田壩,西南面的一大片土又名軍土,還有一個釋迦牟尼洞,有鹽庫、蠟庫、店邊、過馬河、馬道子、古花園、牛場壩、古人墓群等遺址。寨周圍的大洞、小洞、云門洞等,古代均住過人。莊園有六條石頭鋪就的古道通向四面八方。
如此龐大的結構體系,專家學者稱,這決不是什么“古莊園”可比的,應該是一座體系完備的古城。(張維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