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丹寨縣涌現出了一批以群眾利益為先,敢闖敢干,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的優秀共產黨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真抓實干,一心一意為群眾謀求致富之路,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被群眾稱為滿意的“當家人”。
楊通天,是丹寨縣興仁鎮擺泥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自2004年當上村黨支部書記后,通過深入調查,分析全村的貧困原困,提出了:“要致富,修水庫”的思路,解決農業發展光靠天吃飯問題。為了給群眾樹立榜樣,2005年,他率先在該村甲娘沖修了一個堤壩,大力興修水利,并引導該村敢于創業的年輕人一起在甲娘沖創辦了生態產業園,大力發展林下養雞,河壩養鴨、養魚及果樹種植等種養殖業,通過兩年的努力,入駐甲娘沖生態產業園的群眾年純收入均超過25000元,一舉摘下了貧困帽子,大家都看到了希望,紛紛加入到生態產業園的發展中來。
八年來,在楊通天的帶動下,生態產業園現有金銀花種植面積220畝,茶葉35畝,果樹85畝,蛋雞養殖兩萬只,水面養魚的面積50畝,兩千頭的黑毛豬養殖場正在建設中。
“試”品質
采摘鮮果
群眾檢查“病情”
豐收在望
碩果累累
村民楊昌貴,就是在楊通天的帶動下,第一批入駐產業園的群眾,通過近幾年的摸索嘗試,熟練掌握了果樹種植技術,種植也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不但解決“用錢難”問題,還蓋起了3間的磚瓦房,每年有5萬余元的純收入。
“這個支書和黨支部鼓勵我們青年學科學、用科學,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條件,因地制宜發展各種產業,比如我來說,我也是根據園區的條件來發展了一些果樹生產還有養殖業配套的整個生態園,近幾年來說受益是很大的,果樹方面也好,每一年收入也在幾萬塊錢,養殖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楊昌貴說。
在擺泥村,楊通天不僅成為了群眾發展致富的領路人,也成為了該村生態產業園的技術指導員,從種植到管護,從收獲到銷售,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他的努力下,擺泥村的“兩葉(煙葉、茶葉)、一米(硒米)、一牧(肉牛)、一漁(稻田養魚)”發展模式得到了快速發展。
村組經濟得到壯大發展了,作為村支書,他還有更多的打算,在領導群眾發展的道路上,他走在了前面,也想在前面。
楊通天說:“目前我們產業園區的種養殖已初具規模,有10戶的農戶在產業園區搞產業發展,起了示范帶動的作用,爭取在2013年帶動我村50戶的農戶到園區來搞好產業的發展,以50戶農戶的發展來帶動全村的發展,使我們全村早日發展致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