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聚集村寨。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卡拉村村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具有悠久歷史的鳥籠加工業。采取統一標準、統一規格、分散加工、集中銷售等辦法組織生產鳥籠,使全村鳥籠生產得到快速發展。鳥籠不僅成為了該村村民發展致富的支柱產業,也成為國內外游客慕名前來觀光體驗好地方。
今年8月25日,州委書記李飛躍同志到丹寨縣卡拉村調研時指出,全力將卡拉村打造成為集民族文化、風情旅游、休閑度假、產業發展、管理和諧為一體的省內一流苗族村寨。
李飛躍書記此次調研,不僅對卡拉村今后的發展作出安排部署,也為該縣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以城鎮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村貌,提高農村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作出了重要指示。
“我們要圍繞李飛躍書記到卡拉村調研時的講話精神,把卡拉村打造超過西江、趕上麗江,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卡拉村的一個好機遇。”村支書王玉和說。
9月,進入初秋的丹寨,乍暖還寒,卻掀起了一股全力打造卡拉民族村寨的熱潮。縣委政府統籌安排,精心部署,明確相關工作任務和責任單位,全力以赴抓好落實。僅用不到十天時間,卡拉村的道路交通、文化廣場、房屋設計等基礎設施規劃已基本完成。
“根據李書記的指示,對我們卡拉的民族文化環境進行規劃,融合縣里面的各種民族元素進去,然后在基礎設施和民族文化上來集中打造,在高度上要超過西江的這個層面。”丹寨縣城鄉住房和建設局副局長張宏介紹說。
“超過西江、趕上麗江”,卡拉村面對著機遇和挑戰,在中央財政獎補“一事一議”政策的扶持下,基礎設施建設及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為卡拉村今后的發展奠定報堅實的基礎。
目前,卡拉村從事鳥籠生產的農戶不斷增多,從2002年前的62戶發展到現在的112戶,年產鳥籠也由當時的3萬只發展到10萬只,鳥籠制作創收也由當時的100多萬到現在的400多萬,鳥籠在為卡拉村鋪開致富路的同時,也為該村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美好的前景。此外,卡拉村借助旅游業的壯大,大力發展農家樂,著力打造成為集旅游、餐飲、休閑為一體的民族村寨。
好機遇帶來好前景,好政策促進大發展。今后的卡拉村,借助鳥籠制作手工業助推旅游業的發展,將會成為丹寨縣乃至全州、全省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中的一朵奇葩。
“我們要發展我們卡拉村的農家樂和旅游接待這一塊,然后還有觀光農業,鳥籠現在是用來養鳥的,以后我們做成旅游商品這一塊來發展。”王玉和信心十足。(楊昌盛 曹瑛 石開恒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