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江是從江縣文體廣電局的一名普通干部,2012年3月他被下派到停洞鎮架里村當駐村干部。駐村工作半年多來,他一邊積極走村竄戶體察民情了解民意;一邊積極為架里村經濟發展東奔西跑,努力為群眾辦好事實事,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群眾都親切的說他是:“不是架里村的架里人”。
熊文江清楚地知道,從機關干部到駐村干部,不僅是簡單的身份轉換,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盡快完成工作角色的轉變,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駐村干部。
為此,從入村工作的那天起,熊文江便將摸清村情理清工作思路作為首要任務。駐村期間,為了不耽誤當地村干部的生產生活,他便獨自一人住進了原停洞區架里小鄉的舊政府辦公樓里。就這樣,架里村便多了一位不在編的村干部。在村里安頓好后,為了盡快熟悉村情,熊文江一方面積極走村竄戶,深入農戶家中與老百姓拉家常、交朋友,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虛心向群眾請教;另一方面積極向鎮里包村干部了解情況,查閱鎮村相關資料,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掌握鎮情村情,及時理清工作思路,為順利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面對架里村人多地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緩慢,人民生活比較困難的村情,熊文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為了加快村級經濟發展,走出一條符合架里村實際的經濟發展路子。熊文江首先指導村“兩委”完善各項工作規章制度和“議事”規則,通過多次組織召開村組干部、黨員、寨老、群眾代表會議等形式廣納社情民意,與群眾共同商發展大計,理清發展思想,找準發展定位,制定發展計劃,明確發展目標,積極探索村級經濟發展的好路子。
由于常常走村入戶與群眾座談,并多次在村里組織召開群眾會議宣傳黨的各項惠民政策,主動與群眾商討村級經濟發展問題,架里村的群眾都很熟悉這位縣里下派的年輕駐村干部,有時一些群眾十分不懈地問:“熊哥,你既不是我們架里村的人,又不是停洞鎮的干部,沒有必要天天為我們村的發展這么操心吧?”面對群眾的不理解,熊文江總是笑著回答:“縣里面安排我駐架里村,我也就是架里村的一員,讓大家盡快實現脫貧致富是我的責任”。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白天到鎮里的農業技術部門或上網查閱產業相關資料和市場信息,晚上走村竄戶與群眾交流,積極探索產業發展路子。
在熊文江堅持不懈努力工作下,村民們便慢慢的理解了這位駐村干部的良苦用心。無論是村干部還是黨員群眾,大家都被熊文江的工作責任心所感動,廣大黨員、群眾的工作熱情也被動調了起來,就連一些以前從不關心村里大小事的群眾也開始對村里的公益事業建設給予了理解和支持。
在取得到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熊文江和架里村的村“兩委”班子積極爭取縣里和鎮里的支持,創建了該村有歷以來的第一個產業示范基地:300畝的太子參示范基地。按2012年畝產115公斤太子參(干品)計算,全村300畝太子參產量可達23000公斤;以當前產品市場價格每公斤200元計算,年產值達460萬元,太子參已成為該村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經。
“為架里村群眾辦幾件實實在在的好事”是熊文江給自己駐村期間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也是熊文江給架里村群眾的承諾。
為了實現的一諾言,他積極為架里村爭取建設項目。目前已落實了86口節柴灶總投資5萬元的建設項目;資助架里小學3000元的“六·一”活動經費,實施了架里村“村村通廣播工程”及購置了自來水維修設備一套等。下一步熊文江還計劃通過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啟動實施村委活動室維修工程和實施架里村“一事一議”步道硬化工程等項目,以實際行動來踐行一名駐村干部的諾言。
為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熊文江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架里村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積極引導架里村本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加強民間交流,增進村寨友宜”的原則,并于2012年8月31日成功舉辦了由來自停洞、下江、往洞等鄉鎮的10個村的苗歌隊參加的“首屆架里苗族民歌會”。為確保苗歌會舉辦取得圓滿成功,作為駐村干部的熊文江除了積極向上級有關單位和部門爭取到16800元的活動經費外,還親自參與了活動的組織、策劃,為保護民間文化和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盡到了一名基層文廣工作人員的責任。(崇軒)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