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日報消息 2011年,黔東南州生產總值達到390億元,同比增長17%。如火如荼的經濟浪潮中,總有一種力量鼓舞著這里的各族干部群眾,總有一種力量和光芒緣自鐮刀與斧頭的交相輝映。
這種力量來自于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近五年,黔東南州各級黨組織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工作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贏得群眾的好口碑,更營造了心齊氣順、同心同德的良好發展氛圍,帶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理論武裝添動力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發展的不竭動力。黔東南州委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首位,視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
州委中心學習組帶頭研讀理論文章,帶頭深入基層作輔導報告,積極撰寫調研文章,充分發揮領導干部帶學幫學的表率作用。
凱里市工商局以爭創“五好黨支部”、“優秀黨員”、“人民滿意工商所”等活動為載體,不斷創新學習方式,大力破解學習難題。
黃平縣新州鎮黨委通過開展“五個一幫學共建活動”,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學習能力,并且有效地幫助當地農民創業發展,實現增收致富。
一場場理論宣講、一次次思想洗禮,迸發出一朵朵科學發展的思想火花,最終匯聚成增比進位、奮力趕超的實踐力量。
干部隊伍煥生機
黔東南州高度重視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推行干部競爭性選拔、公開選拔等干部選拔新形式,堅持把競爭機制引入到選人用人中,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優”。
在2011年村(居)“兩委”換屆選舉中,采取“公推直選”、“兩推一選”和”海選”等方式,選舉產生3433名村(居)黨組織書記和3423名村(居)委會主任。鎮遠縣25個村(居、社區)在村級黨組織換屆中實行“公推直選”,101個村(居、社區)實行“兩推一選”,進一步配齊配強了以村(居、社區)黨組織書記為重點的基層組織隊伍;凱里經濟開發區工委大力實施“能人治村”戰略,結合村兩委換屆,采取村黨支部書記“公推直選”的方式,選出了群眾滿意、黨員放心的村黨支部書記。
2007年以來,黔東南州已下派518名干部赴農村開展黨建扶貧和“三進三支”工作;積極選聘優秀高校畢業生到基層鍛煉,先后選聘了308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任職。調整和充實基層黨建工作力量,選派211名機關干部掛任211個鄉(鎮、街道)黨建專職副書記,配備211名鄉(鎮、街道)黨委組織干事,安排3304名黨建指導員入鄉駐村主抓黨建工作。
基層組織顯活力
黔東南是一塊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試驗田”,也是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工作“開花結果”的好地方。
2006年6月,凱里市積極探索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小組管理機制,在龍場鎮平寨村石龍寨組率先開展“村民小組管理委員會”(簡稱“組管委”)試點工作,實現從“村官虛理”向“組民自治”的轉變。2009年11月,“組管委”試點工作在全州204個鄉(鎮)375個村民小組中開展,創新村組工作模式、組織架構和服務功能,加快自我發展,形成了新農村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民主建設的良性互動局面。鎮遠縣白塘村聶家堰村民小組利用旅游資源優勢,發動全體組民共同開發農家樂等旅游服務,每戶實現年均增收1.5萬元以上。丹寨縣南皋鄉以“組管委”建設帶動鄉村旅游發展,依托石橋古法造紙、川洞、大簸箕民族風情等資源,拉動大簸箕民族風情旅游發展,實現旅游收入30余萬元。
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猶如一個個響亮的音符,融匯入黔東南州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豪邁樂章,成為來自基層的不竭動力。(吳國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