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藍莓 一個傳奇
—貴州藍莓產業發展的全景思考
核心提示
金黔在線訊 省科學院研究員、在麻江搞了12年研究的藍莓專家聶飛以這樣的開場白拉開了話題:“麻江藍莓的發展,是一個傳奇。”
1999年,中科院在我國西部地區尋找藍莓研究示范點,2000年春,麻江引種100株美國藍莓。
此時麻江剛剛成立果品辦公室,目的是發展城郊型農業,豐富縣城果盤子。聶飛任果品辦主任。
2002年,在100株藍莓引種成功后,聶飛主張以每株50元的價格,購進8000株藍莓種苗,擴大生產。
40萬元對于麻江來說可以說是天價,質疑之聲不絕于耳。
時任縣委書記馬仁華在聶飛的報告上寫下了300字的批示,10多年后,聶飛依然能倒背如流:“中國進入WTO后,農業是弱項,我們有什么產品能進入國際市場?我認為,藍莓的潛力很大……功過是非,請今后的麻江人民評說。”
今天,麻江藍莓發展到近兩萬畝規模,更重要的是,以黔東南州為核心區域,貴州開始將藍莓作為“十二五”扶貧攻堅的特色農業產業加以打造。
藍莓一身都是寶,全省種植達到50萬畝以上后,我們有信心做全國的龍頭,省科學院院長何力說。
5年打基礎,10年見效益,20萬畝種植規模,數百億級的產業體量,黔東南州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州委組織部長王貴這樣描繪他心中的藍圖。
從豐富一個縣城的果盤子,到在全省范圍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從對40萬元投入的質疑,到對“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級”的猜想,貴州藍莓已經和將要書寫怎樣的產業傳奇?這其中,有怎樣的故事,怎樣的啟示,又有怎樣的思考?
今日麻江藍莓大熱
南下的強冷空氣讓2月11日的麻江十分寒冷,氣溫降到零度以下,山上的灌木叢掛滿了白色的冰凌。
和麻江藍莓的第一次接觸頗有些“不期而遇”之感。
雖已立春,龍山鄉的藍莓基地連綿的小山包遠遠看去還是一片蕭瑟。藍莓在何處?
下午3點,麻江縣副縣長黃紹海帶記者走進藍莓基地的“梯田”:“這就是藍莓。”50厘米高的纖細的小灌木枝條上綴著一串串紫色的花苞。
“你看,這些紫色的是花芽,明年就能掛果了。”黃紹海說。
龍山鄉的藍莓基地大約有2000畝,水泥路一直通到山頂,山坡上分布著幾個大水池。
“麻江藍莓基地的建設整合了坡改梯、土地整理、交通、水利等多方的資金投入,基地建到哪里,路和水利設施就修到哪里。”
麻江一日訪藍莓。從龍山鄉到宣威鎮,建設中的藍莓基地比比皆是。黃紹海說,麻江準備將種植規模擴展到8萬畝。
宣威鎮筆架村白巖組的藍莓種植大戶王書祥自2008年開始種植藍莓,如今有150畝規模。
藍莓是老王的寶貝疙瘩,看到聶飛前來,馬上開始咨詢:“今年天有點旱,你看這花芽是不是太少?”
“不少了,這就很好,花芽要是太多了,養分跟不上,反而會有傷害。”聶飛說。
“剛剛施完肥呢,”老王用腳尖挑起藍莓根部的土:“用草和牛糞漚的肥,沒施化肥。”
2011年麻江藍莓采摘體驗活動,宣武鎮麻江藍莓試驗示范基地涌入了1萬多游客。
王書祥對不斷升溫的市場感受很深,“去年收入20萬元,今年希望能收回所有的投資。”
黃紹海說,如今的麻江,藍莓大熱。
藍莓大熱,聶飛成為投資商追逐的對象。在宣威鎮翁保村正在建設的組培育苗基地,貴陽市花溪區湖潮鄉的領導和客商經過一個下午的電話聯系終于追上了聶飛,湖潮鄉準備種植藍莓,特地來向聶飛請教。
12年鑄就先發優勢
科技領先:
南方藍莓技術貴州一馬當先
2003年,聶飛曾希望引進種苗培育技術,遭到拒絕。
“這是我們的飯碗啊!怎么能給你們呢?”掌握種苗培育技術的江蘇植物所專家說。
沒有種苗,就無從談起產業。
2004年,聶飛的種苗繁育研究從一個小窩棚起步。藍莓的扦插育苗需要1年多的時間方能成功。
2005年的一天,聶飛扒開窩棚里的泥土,眼前一亮,扦插種苗生根了。第二天,他請來縣委書記視察。
“真的成功了?”書記扒開一株種苗,有根系,扒開第二株種苗,也有根系,第三株,同樣有根系。
“不扒了不扒了,”書記趕快重新給種苗覆上土,“這是寶貝,扒多了弄死了就不好了。”
聶飛說,種苗繁育的成功,是他12年科研經歷中最難忘的時刻。
種苗繁育的成果使麻江藍莓開始走上產業化之路。培育第一批種苗時,正值盛夏,凌晨4點,示范基地的工作人員早早起床,趕在太陽把露水曬干前摘下嫩枝,用縣委書記的小車運往20多公里外的苗圃,趕在早上9點前扦插完畢,否則,太陽一大,嫩枝就會枯萎。
自2000年引種藍莓以來,聶飛帶領麻江科研團隊先后掌握了國內領先的藍莓品種篩選、種苗快繁、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治成套技術。貴州藍莓實現每畝1000公斤以上的高產,遠遠高于目前國內另一個主要種植地東北地區。2010年,貴州、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福建等省組成了“中國南方地區藍莓產業科研協作組”,聶飛任組長,由此,何力將聶飛稱為“南方藍莓首席專家。”
路徑成熟:
四種模式確保規模化種植
現任黔東南州林業局副局長的唐勛忠在麻江任副縣長時,負責藍莓產業發展。一天,他接到一位農民的電話:“唐縣長,今天我采了5斤藍莓果,你幫我賣一下嘛。”
“咋個幫你賣嘛?”唐勛忠很撓頭。
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藍莓種植形不成規模,難以保證產品質量,難以引來外地客商,進入不了市場,農民難以獲得效益。
唐勛忠和聶飛對“5斤藍莓愁銷售”的故事有一致的解讀:“藍莓的種植,一定要走規模化的路子。”
“5斤藍莓沒銷路”的窘境,不會發生在王書祥身上。
2008年,深圳打工的朋友帶回市場信息:藍莓太貴,1斤要100多200元錢。剛剛遭受雪凝災害,養雞失敗的王書祥心中一動,決定將辦養雞場的150畝土地變成“藍莓種植園”。
規模大自然名氣大,老王說:“外地的老板都是自己找上門來收藍莓。”
去年,王書祥家的藍莓銷售火爆,收入20萬元。今年,藍莓尚未掛果,日本客商就已預定了全部產量。
像王書祥這樣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麻江總共有26家。
王書祥如今辦起了企業:奕彩珠藍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他說,當初,看到外地企業到麻江種藍莓,也給了他發展藍莓種植的信心。
黔甬藍莓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到麻江種藍莓的企業。2005年,公司老板楊鶴亭到黔東南招工,意外發現麻江有藍莓。多年從美國為日本進口藍莓的楊鶴亭把招工變成了投資,建起了1200畝的種植基地。
企業租賃農戶土地興建藍莓基地,是麻江發展藍莓種植的主要模式,現在,來自香港、寧波、連云港等地的10來家公司,在麻江投資種植基地建設。
楊鶴亭很精明:“現在基地還沒有進入豐產期,客戶給我要10噸,我也只能給1噸,盡可能和更多的客戶保持聯系,等產量上來后,銷路肯定不愁。”
楊鶴亭目前保持著與日本、歐洲及俄羅斯客戶的聯系,今年,基地的藍莓有望直接出口到日本。
企業租地建藍莓基地,也讓農民得了實惠,麻江山坡地租金每畝租金已經超過200元。
楊鶴亭說,農民不僅收獲土地租金,每年,基地雇請當地農戶進行采摘、基地管理等的工資支出約90萬元。他算了算,每人每年增收過萬元。
科技特派員創業、農村合作社成為麻江繼企業投資、大戶種植后興起的規模種植新模式。
麻江規定,機關干部作為科技特派員租用土地種植50畝以上藍莓,留職留薪、待遇不變。20多位機關干部由此成為藍莓科技特派員,投身創業。
今年,麻江將組建10個左右的藍莓合作社。黃紹海說,這不僅便于技術指導和質量控制,更有利于整合項目補助和貸款貼息等興農措施給予集中扶持,下一步,縣里還將引導農村合作社展開和企業的合作。
目前,全國藍莓種植面積總共僅18萬畝,麻江就占近兩萬畝,成為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藍莓生產基地。
國內領先的科技支撐,經歷了市場考驗的規模種植模式,在全國藍莓種植面積僅18萬畝,國際總產量僅80萬噸,藍莓產業方興未艾的背景下,貴州藍莓產業贏得了先發優勢。
“外地客商常對我說,黔東南的土地無比潔凈。”王貴更指出貴州藍莓的生態優勢,“發展藍莓,黔東南既得天時地利又得人和,此時不作,更待何時!”
藍莓產業多彩猜想
黃紹海對麻江藍莓產業發展的定位是:“打造中國藍莓核心區”。
“麻江‘十二五’期間將發展8萬畝藍莓種植基地,清水江沿岸是一個重點。”黃紹海說:“這樣的布局,將形成一條藍莓觀光與自然山水、民族風情緊密結合的旅游線路,從而帶動旅游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勃興。”
黃紹海的激情猜想,來源于黔東南州決策層對藍莓產業的理性思考。
藍莓的產業鏈條橫跨一、二、三產業,是串起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和黔東南州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戰略的一條紅線。黔東南州組織部長、州藍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王貴說。
“黔東南州缺乏礦產資源,發展工業,首先要創造資源。”“十二五”期間,黔東南州將發展20萬畝以上的藍莓種植基地,為建成全國最大的標準化藍莓生產基地奠定基礎。
“這就是黔東南州發展工業的資源。”王貴說,依托藍莓加工,黔東南州將形成從藍莓飲料、果酒到花青素提取的輕工產業集群。目前,黔東南州正與貴陽醫學院合作,對藍莓對肝纖維化的抑制機理展開研究。“如果藍莓成為新藥創制的原料,工業產業鏈將進一步向高端延伸。”王貴說。
“春觀花、夏采果、秋賞葉、冬品酒”,王貴對藍莓休閑旅游價值的總結充滿詩意:“創建藍莓風情村寨、風情小鎮、培育藍莓觀光采摘園,將大大提升黔東南原生態旅游的檔次、內涵以及國際化水平。”
在貧困地區打造出“百億級”的大產業,將從整體上帶動黔東南州農民增收致富,擺脫貧困。對藍莓產業,黔東南州還寄予扶貧攻堅的殷切期望。
“藍莓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農民可以從藍莓種植、管理、采摘等工序中每畝獲取勞務輸出2000多元,加工、營銷環節還可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王貴說,“這將促成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實現就地就業。”
2月16日,貴陽,省科學院,院長何力在辦公室起草藍莓產業發展相關報告,準備向省領導提交。
推進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為貴州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是近年來省科學院不斷強調的工作思路。“貴州已經掌握藍莓種苗繁育到高產栽培的成套核心技術,發展藍莓產業正當其時。”何力說。
何力稱,藍莓產業已經引起省領導的高度關注,正在籌建中的貴州省技術轉化與產業發展研究院,已將藍莓列入首批產業化項目。
在麻江精耕細作12年后,省科學院將發展藍莓產業的視界擴展到全省。除了與黔東南深度合作建設20萬畝藍莓基地外,省科學院已在惠水興建藍莓設施農業示范點,安順、遵義、銅仁等地也已納入藍莓種植推廣布局之中。“十二五”期間,通過示范帶動,省科學院將力爭全省藍莓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
在開陽,省科學院正在興建占地500畝的精品藍莓園。
“精品藍莓園既是研發基地,藍莓新品種培育、高效栽培及精深加工產品開發等一系列技術將在此不斷‘更新換代’,同時,也是一個高端酒莊,承擔起市場展示、城市消費者培育的功能。”何力說。
省科學院下屬的省植物園,正著手引種全世界所有藍莓品種,建成藍莓種質資源庫和基因庫。
“藍莓產業需要鏈式反應”,何力說,省科學院已經開展花青素提取等一系列精深加工技術的研發,確保藍莓產業鏈延伸,同時,依托技術轉化與產業發展研究院,“貴州可以從省外甚至國外整體引進掌握藍莓精深加工技術的人才團隊,共襄藍莓發展大業。”
而更長遠的目標是,整合生物所、理化測試中心等諸多科技資源,打造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通過科技支撐,確保貴州藍莓產業真正“站在高端、影響高端”。
熱潮背后全景思考
藍莓熱潮,如今已跨越麻江縣界。
黔東南州已經明確將藍莓作為全州特色支柱產業加以打造,“十二五”期間,全州藍莓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
省科學院在打造黔東南州種植基地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在全省范圍展開示范種植,“十二五”期間,力爭全省藍莓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
藍莓熱潮,也已跨越貴州省界。
湖南、云南、湖北、四川……周邊省區紛紛開始謀劃藍莓產業。掌握先發優勢的貴州藍莓,如何迅速做大做強?
藍莓熱潮,在黔東南催生諸多“發展的煩惱”,破解這些發展的煩惱,藍莓產業方能發揮先發優勢,創造貴州速度,在日趨激烈市場競爭中,成功登上產業高地。
種苗繁育——
貴州品種保證市場強勢
藍莓大熱,種苗吃緊。
今年,黔東南州將在黃平、雷山、凱里、黎平、臺江各建200畝的藍莓種植示范點,遭遇種苗緊缺難題。
“我們種藍莓的坑坑都挖好了,你們把苗拉走了,我們咋個辦?”各地到麻江拉種苗的車被當地百姓攔住不準走。
王貴說,黔東南州20萬畝藍莓種植基地,總計需要5000萬株種苗,平均每年需1500萬株左右,今年種苗缺口在1000萬株。
王貴介紹說,目前,黔東南州已選定7家企業投入藍莓種苗繁育,種苗缺口有望在明年解決。
而在聶飛看來,藍莓種苗不僅需要量的提升,更需要質的創新。“貴州品種”的研發和培育必不可少。
“我們準備每隔3—5年,培育出一個適合貴州條件的新品種,貴州藍莓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方能保持獨特優勢。”聶飛說。
王貴說,黔東南將每年投入1000萬元,支持種苗繁育等科技研發。
土地流轉——
利益共享破解惜地瓶頸
藍莓大熱,麻江地貴。
隨著藍莓基地的擴展,麻江地租不斷上漲,為規模化種植整合連片土地遭遇農民惜地,土地流轉成了難題。
王貴說,黔東南準備試驗推廣“328”模式,破解土地流轉難題,具體內容是,前三年是藍莓基地建設期,企業付給農戶土地租金,而在掛果投產后,收益農民與企業二八分成。
王貴說:通過土地流轉,讓農民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參與藍莓基地建設,成為藍莓產業工人,方能形成企業主體帶動農民積極參與的態勢,確保20萬畝藍莓基地的實施。
招商引資——
既要龍頭帶動又要百花齊放
藍莓大熱,客商紛至沓來。
唐勛忠的手機已經成為招商熱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響個不停。“上海來的,準備投資藍莓。”唐有些抱歉。
藍莓現在產量少,價格高,今后產量劇增,會不會出現價格快速下滑,“果賤傷農”情況?
“假如加工量達到產量的50%,藍莓價格就能基本穩定。”唐說。
準備在黃平建設5萬畝藍莓基地的中房集團是目前黔東南藍莓招商的“最大客戶”,在唐看來,大型龍頭企業的進入是黔東南藍莓產業取得快速而穩定發展的關鍵。
“招商引資,既要龍頭帶到,也要百花齊放”,王貴說,“黔東南藍莓產業要按照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要求,大力扶持龍頭企業,與此同時,企業的引進堅持多元化,拒絕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公平競爭,方能確保藍莓產業的良性發展,才能讓種植農戶不會遭遇壓價收購,確保他們的合理收入。”
科技支撐——
技術培訓造就新型農民
藍莓大熱,掌握種植技術的新型農民緊缺。
2月9日,麻江舉辦藍莓技術培訓班,原本預計70人參加,不料一下子來了150多人。
缺少熟練掌握種植技術的新型農民,是產業發展的重大瓶頸。
今年,黔東南準備舉辦四期技術培訓班,為每一個藍莓基地縣培訓技術骨干,同時州職業技術學院今年專門增設兩個“藍莓班”,集中培養100名“藍莓大專生”。
王貴說:“他們將成為創業的種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