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各級團組織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綜述
雷鋒,一名年僅22歲的普通解放軍戰士,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助人無數,樹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道德豐碑;雷鋒精神,一座中華民族精神的寶庫,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幟,哺育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不同的年代賦予了雷鋒精神不同的含義,六、七十年代是真善美,八十年代是釘子精神,九十年代是愛崗敬業,而新時期的雷鋒精神不僅在“團結、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上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更與我州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的建設“美好黔東南”的愿景共通。
三月的春雷,喚醒了全州上下學習雷鋒的滾滾熱潮。在今年“學雷鋒”活動月期間,全州廣大青少年以“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美好黔東南”為主題,圍繞“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感受城市、自護教育、愛心捐贈”等內容,用實際行動構筑起黔東南的“精神高地”。
——弘揚雷鋒精神,讓汨汨愛心匯成洪流。
在“學雷鋒”活動月期間,各縣市上千名志愿者走上街頭,開展植樹造林、環境衛生整治等活動,打響了環境保護與整治戰役;凱里市、錦屏縣的少先隊員、武警官兵在城區通過展出宣傳欄、發放宣傳單等向過往群眾宣傳雷鋒精神;麻江、錦屏、丹寨等縣團組織組織青年志愿者深入到農村和敬老院開展“三關愛”活動,為孤寡老人洗頭、理發、修剪指甲、聊天、送去生活必需品等,用一種簡單的方式把真誠的關愛和溫暖的祝福傳遞到每一個人心中;天柱、黎平、從江、榕江等團縣委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為貧困學生、留守兒童送去慰問金和學習用品;凱里市公安消防大隊凱棉路中隊的官兵到州民族高中看望中隊多年來一直資助的3名學生,并為他們送去了戰士們用微薄津貼拼湊的助學金;凱里學院團委組織十余支300余人的志愿者隊伍深入到凱里開發區鐮刀灣、麻江縣下司鎮、州特殊教育學校等地開展家電維修、法制與環保宣傳和文藝演出等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凱里和天柱兩地公交系統通過張貼雷鋒宣傳圖片、開展免費乘車活動等大力弘揚雷鋒精神,樹立行業服務品牌;凱里高速公路管理處凱里西征費站、中國移動黔東南分公司北京東路營業廳等“青年文明號”也結合各自工作崗位開展了“學雷鋒、樹新風”活動。
——雷鋒精神進校園,正確引導青少年。
各縣市學校團組織、少先隊組織以“學習雷鋒好榜樣”為主題舉辦團隊日活動,邀請“兩代表一委員”擔任宣講員在中小學生中開展講雷鋒故事、討論雷鋒精神等活動,引導廣大少年兒童“知雷鋒、愛雷鋒、找雷鋒、做雷鋒”。凱里六小在3月5日舉行“做新時期的小雷鋒活動”活動啟動儀式,并通過講雷鋒故事、“陪老人”等活動,引導全校學生做雷鋒式的好少年;麻江團縣委在3月22日舉辦雷鋒精神宣講報告會,組織學生認真學習雷鋒同志生平事跡;凱里三小以“手拉手”結對子的形式,幫助貧困學生和學習后進生,引導學生增強奉獻、互助意識,激勵廣大青少年爭做“新時代雷鋒”。
——依托志愿服務活動,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
時代變遷,社會轉型,新時代也賦予了雷鋒精神全新的內涵。志愿服務,作為對雷鋒精神的新時代演繹在我州的廣泛開展。在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州注冊志愿者人數達22萬人。近兩年來,有1300余名志愿者參與了2010年上海世博·西江論壇、中國·貴州黔東南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全國民營企業助推貴州發展黔東南主題活動等志愿服務工作,提供了超過2萬小時的志愿服務。各縣市也分別在“凱里國際蘆笙節”、“雷山苗年節”等文化旅游節日組織了近萬名志愿者參與到志愿服務工作。每年平均有5萬余名志愿者參與了關愛留守兒童、“和諧黔東南三關愛”、整臟治亂、消防、計生、禁毒、大型活動等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行動的蓬勃發展,有力的促進了全州廣大群眾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文明風尚的形成。
以堅守黨性、忠于職守、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為代表的雷鋒精神,在當代黔東南人身上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和踐行。無論是“感動中國”的赤腳醫生李春燕,還是20多年來以助人為樂的“雷鋒的哥”楊昌祥;無論是27年做善事上千件的八旬老人的吳玉珍,還是甘愿放棄鐵飯碗,一心只為救“地球”的環保志愿者韋全秀;無論是情暖孤寡老人的天柱縣鳳城鎮南門社區的“巾幗志愿者”服務隊,還是全州數十萬名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者,他們,都是雷鋒精神的踐行者,都是值得學習的身邊榜樣。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志愿者的莊重誓言。
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實踐雷鋒精神的主要力量。團州委將緊緊圍繞我州“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戰略,努力在服務經濟發展上有新建樹,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有新作為,在參與社會管理上有新貢獻,在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上有新成效,在團的自身建設上有新發展。青年作為時代精神的主要傳承者,就要高舉雷鋒精神這面旗幟,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投身于我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奮力趕超、推動跨越,建設美好黔東南”的偉大實踐中,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飽滿的精神,譜寫出無愧于黨、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青春篇章!(余海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