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雙語宣傳
黔東南州消防支隊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生活習俗,結合當前防火形勢和任務,積極創新方式、辦法,挖掘資源,“八個特色”構筑民族地區農村消防宣傳體系。
苗侗雙語宣傳。結合苗族傳統文化、生活習俗,將消防宣傳工作與苗、侗族文化相結合,將家庭火災預防、常見火災撲救方法,火災自救逃生等消防知識“翻譯”為苗、侗語,通過“村村通”廣播系統和州、縣新聞媒體,向苗、侗族地區群眾傳播;組織苗族、侗族消防志愿者深入農村村寨,利用苗、侗語言開展消防知識講座、張貼消防標語、舉行滅火演練等,效果明顯。上半年,各地利用苗、侗少數民族語言開展各類消防宣傳教育活動達500余場次,發放消防宣傳資料 80萬余份。
民歌對唱宣傳。各地努力創新消防宣傳形式,拓寬宣傳渠道。黎平、榕江、從江、雷山、黃平等地消防部門,積極與宣傳、旅游、文化、教育、廣電部門聯系溝通,成立相關機構,用簡短的詞句、通俗的語言,精心將消防知識編寫成“民歌”和“山歌”,然后通過本地區舉辦的“蘆笙節”、“苗年節”、“姊妹節”、“龍舟節”、“招龍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和消防文藝下鄉演出時機,舉行消防民歌對唱活動。同時,還將消防民歌制成光碟送進千家萬戶,受到村民普遍好評。
圍裙進廚宣傳。天柱、施秉、鎮遠等縣改變宣傳模式,采取最貼近生活、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的消防安全宣傳方式,精心設計制作以“關注消防、生命至上”為題材的消防宣傳特色圍裙,時刻警示村民在做菜做飯時注意防火,杜絕家庭火災事故。各地制作的消防特色圍裙以黃色、綠色、藍色三種色彩為主色,正面印制有“溫馨提示:用火用電,慎防火災”、“人人防火、戶戶安全”、“全民關注消防、生命安全至上”的防火提示標語。消防特色圍裙主題鮮明,通俗易懂,更貼近群眾生活。去年以來,各級政府先后投入20余萬元購買設計消防圍裙,全部免費發放到村民手中。
鳴鑼喊寨宣傳。各地充分發動全州3600多支“鳴鑼喊寨”隊伍參與防火宣傳。宣傳活動中,各地消防部門紛紛以舉辦培訓和現場操作演示等方式,努力提升“鳴鑼喊寨”隊員的宣傳能力和素質,特別是將消防常識編寫成冊子,發放到全體“鳴鑼喊寨”隊員手中,并組織學習,給他們講解宣傳技巧,同時不斷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提升積極性,使“鳴鑼喊寨”宣傳效果十分明顯。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州各地政府投入“鳴鑼喊寨”專項經費達100余萬元,新購置銅鑼300余面,招聘隊員400余名。
公益廣告宣傳。各地消防部門充分運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公共傳媒,向社會公告火災隱患排查整治的內容和要求,集中開展消防安全提示性宣傳。黔東南州消防支隊和各大隊分別在州級和縣、市級主流媒體或社會公眾傳媒開設行動宣傳專欄23個,集中刊播消防安全公益廣告或電視提示字幕及報道專項行動動態工作。目前,各地播發消防公益廣告已達50余條,電視提示字幕100余條。
新興媒體宣傳。全州消防部門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機短信、移動電視、樓宇視頻、LED廣告、車體廣告等新興媒體,廣泛宣傳隱患曝光、整治動態、安全提示等內容。各地每周利用官方微博、互聯網站發布隱患曝光、整治動態、安全提示等內容均不少于1次,每月短信發送覆蓋率均不低于轄區人口的 10%。上半年,各地利用新興媒體開展宣傳800余次,發送手機短90次30余萬條。
志愿隊伍宣傳。全州各地消防部門充分發揮消防志愿者在重大火災隱患集中整治行動中的積極作用,在廣泛開展消防業務培訓的基礎上,各地消防監督員全面發動消防志愿者參與火災隱患大排查大整改活動,采取“走家入戶”的形式,深入社區、村寨、居民家中及沿街門店、家庭式作坊等場所查找火災隱患,并教授廣大群眾如何進行火災隱患自查自糾。截止目前,全州各地消防志愿者共參與巡查社會單位3000余家,查改火災隱患2000余處。
農電工人宣傳。各地消防部門積極聯同轄區供電部門開展農電工消防安全培訓,重點掌握家庭火災隱患排查、撲救初期火災、疏散自救逃生和組織開展農村消防安全宣傳等消防知識和基本技能,發揮農電工在走村入戶進行電路維護、抄表之余,落實消防安全“檢查員、宣傳員、信息反饋員”職責。各地組織農電工深入社區、農村、家庭檢查消防安全已達500余次,開展消防宣傳工作600余次。(吳青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