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西湖有些清冷,一群年輕的本土設計師在清冷中擺弄著3000片竹紙制成的葉子,構筑了一道藝術墻。不過一周時間,他們的這堵墻就飛到了巴黎盧浮宮,圍墻里還有設計師們更多的靈光乍現的作品,徹底驚呆巴黎的小伙伴們。
這支設計團隊叫“品物流形”,2012年曾經憑借“From余杭”系列作品獲得過米蘭設計周的唯一大獎,并與國際大牌愛馬仕、芬迪深度合作。這支年輕的設計師團隊來自杭州余杭,這次在盧浮宮展出的所有作品的原料都取材于余杭山區的毛竹。
在竹資源豐富的浙江,山區人民常就地取材用毛竹制成生活日用品,我們最容易聯想到的是兒時記憶中的竹椅,但這只能算毛竹的粗加工品。盧浮宮的展覽現場,也有一把竹椅,它卻飽含著竹的轉化藝術——用深加工工藝制成的竹紙一層層糊出來,上面坐兩三百斤的大胖子也不成問題。
經過設計師的手,竹的用途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作為未加工的原始材料,竹以強韌著稱,但竹也能轉變為溫柔紙。竹紙歷經裁、捻、織等工序,最終還能制成枕頭、地墊、衣服等生活用品。
除了改變竹的原本形態,設計師還充分利用了竹的強韌質地,創作了一系列驚艷的作品,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一組竹彈簧制成的坐墊。
團隊的總設計師張雷說,單根竹彈簧是很容易壓斷的,但N根竹彈簧組合在一起會非常強韌,它們組合的效果類似席夢思,可以做成床墊、沙發墊等家居用品,不但耐用,感覺還非常舒適,氣質上也更親近自然。
“現在,很少人會用到扇子,杭州王星記扇子的定位早已成了禮品;西湖天堂傘是大眾日用品,但雨傘如何防風的問題又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于是,張雷團隊設計了扇子的另一種形態—裝飾燈具,讓王星記有了衍生產品;他們還為天堂傘設計了一把漏風不漏雨的“蛋糕裙傘”,抵御強風也不在話下。
在賦予了竹子第二次生命之后,張雷的設計團隊還瞄準了絲、泥、銅、紙等四種材料,打算用五年的時間完成全系列的創新,向世人呈現更多具有中國風的作品,并希望更多有想法的設計師加入。(本報記者 施雯 本報通訊員 陳道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