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時,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幕。
在熱烈的掌聲中,栗戰書同志代表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報告共分4個部分:一、過去五年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開始進入經濟加速發展新階段;二、奮戰五年,努力追趕,開啟貴州科學發展新征程;三、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努力走出符合自身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后發趕超之路;四、以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為主題,全面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推進歷史性跨越提供堅強保障。
栗戰書在報告中從五個方面回顧了過去五年的工作。他指出,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貴州在攻堅克難中奮起直追的五年。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十屆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性機遇,圓滿完成了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開始進入經濟加速發展新階段。一是大力推動提速轉型和改革開放,為經濟起飛奠定了堅實基礎。全省經濟快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勢頭日益顯現。二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經濟起飛凝聚了強大力量。全省同舟共濟、和諧穩定、合力發展的生動活潑政治局面已經形成。三是大力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為經濟起飛提供了精神動力。全省人民思想觀念、精神面貌變化所凝聚成的精神力量必將轉化為加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四是大力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為經濟起飛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全省人民建設美好家園、追求幸福生活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強烈愿望與日俱增。五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為經濟起飛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全省風清氣正、政通人和、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初步形成。
栗戰書指出,在五年的工作中,我們始終牢記胡錦濤總書記要有志氣、有信心,努力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囑托和關于貴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堅持科學發展、“干”字當頭,主動作為、奮力攀高。五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黨組織帶領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同心同德、艱苦努力、創先爭優、增比進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性的業績。五年的發展,讓貴州站在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踏上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五年的變化告訴世人:貧困,不是貴州永久的標簽;無奈,更不是貴州人的本質常態;貴州是一片充滿希望、前景廣闊的熱土,貴州人將在不甘落后、頑強奮斗中實現崛起。五年的實踐充分證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貴州各族人民完全有能力、有智慧改變貧困面貌,創造美好未來。
栗戰書指出,在五年的奮斗歷程中,我們積累了許多彌足珍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一定要從貴州實際出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中央精神與貴州實際結合起來,堅持科學發展,全力搶抓機遇,充分發揮優勢,在加速發展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實現跨越發展。
栗戰書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貧困和落后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的主要任務。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在經濟發展、結構調整、改善民生、改革開放、維護穩定等方面還面臨著許多突出困難和問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尤其是領導科學發展的新要求,黨的建設不適應。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更加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認真解決。
栗戰書強調,推進跨越發展、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國發展“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胡錦濤總書記對貴州的殷切期望,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和全部工作的總任務。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發展、團結、奮斗”,奮力追、全力趕、努力超,走出一條符合我省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后發趕超之路。
栗戰書指出,我們要開創的后發趕超之路,是一條追趕全國“三化”步伐,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廣泛匯聚發展要素,充分運用一切先進發展成果,促進經濟加速跨越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道路;是一條面對更加強化的市場約束和更加剛性的環境約束,面臨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壓力、雙重任務,破解資源環境制約、實現循環利用,做到既提速又轉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道路;是一條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發展成果,不斷提升幸福指數的道路。一句話,是一條從貴州實際出發,全面、協調、可持續、惠民生、促和諧的科學發展之路。
栗戰書指出,要探索和走出這樣一條新路,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緊緊抓住重大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發展、奮力后發趕超,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牢牢把握“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實現經濟提速轉型,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保障科學發展為目標,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為建設一個經濟持續增長、政治文明進步、文化繁榮發展、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穩定、生態環境良好,充滿活力、日新月異、幸福祥和的貴州而不懈奮斗。
栗戰書用五個“奮戰五年”指出了我省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第一,奮戰五年,努力沖出“經濟洼地”,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實現“三高于、一達到、五翻番”。即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高于西部地區平均、高于我省以往水平;到2016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提高到80%以上,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生產總值、公共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第二,奮戰五年,全力總攻“絕對貧困”,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臺階。第三,奮戰五年,著力構筑“精神高地”,人們的道德文化水準和精神面貌躍上新臺階。第四,奮戰五年,廣泛凝聚發展合力,民主法制建設躍上新臺階。第五,奮戰五年,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躍上新臺階。
栗戰書說,奮戰五年,努力追趕,開啟貴州科學發展新征程,是當今貴州的時代所賦、大局所在、民心所向。實現奮戰五年的目標,要求我們做到“六個必須”:必須把后發趕超與加快轉型有機結合起來;必須把推進“三化”同步作為基本途徑;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黔、人才強省戰略;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繼續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模式;必須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既提速發展,又保持青山常在、碧水長流、天空常藍;必須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來抓。全省共產黨員和各族群眾都要拿出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氣概,拿出發憤圖強、堅韌不拔、后來居上的志氣,不向困難低頭,不向挑戰示弱,不向挫折妥協,一天也不耽誤、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栗戰書說,今后五年,要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努力走出符合自身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后發趕超之路,為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堅實基礎。一是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走出破解資源環境制約難題的新路子;三是全面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增強開放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四是增強改革的科學性、協調性,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障礙;五是切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升各族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六是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七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設平安、和諧貴州。
栗戰書指出,貴州要后發趕超、實現歷史性跨越,關鍵在于全省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今后五年,我們要以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為主題,全面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推進歷史性跨越提供堅強保障。一是發揮好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形成共同推動貴州后發趕超的強大合力;二是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保持黨員隊伍政治上的高度統一和理想信念上的堅定不移;三是大力加強組織建設,建設發展型服務型黨組織;四是深化群眾路線、群眾工作,大力加強作風建設;五是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
栗戰書特別指出,貴州條件艱苦,做成一件事,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更需要有一種在逆境中求崛起的精神。有精神才會有力量。唯有“干”字當頭,才能改變面貌;唯有拼搏奮進,才能后發趕超;唯有構筑“精神高地”,才能沖出“經濟洼地”。在貴州這片熱土上,當年紅軍用堅定的步伐走出了“長征精神”;如今,冷洞村人用永不退縮的雙手戰勝了特大旱災,敦操鄉干部用背篼背走著貧困、背回了人心、背出了干群魚水深情。在他們身上,我們既看到沉下身子捧出真心為老百姓服務的真摯情懷,也感受到埋頭苦干、無私奉獻、誓要改變家鄉面貌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新時期的“貴州精神”。這種精神激勵我們轉變作風、服務基層、推動跨越,激勵我們吃苦奉獻、迎難而上、只爭朝夕,激勵我們風氣要正、作風要實、干部要干,激勵我們艱苦奮斗、長期奮斗、不懈奮斗。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干部,就是我們倡導的作風,就是我們所要構筑的“精神高地”。全省共產黨員、廣大干部都要學習和弘揚這種精神,肩扛起重于泰山般的富民興黔使命,樹立起堅如磐石般的后發趕超信心,振作起敢為人先的精神狀態,帶領全省人民萬眾一心、攻難克堅、奮力跨越。
栗戰書號召,實現追趕跨越、后來居上,是貴州各族人民的夢想和追求。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倍加珍惜十分難得的歷史機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后發趕超的社會共識,堅持“發展、團結、奮斗”,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萬眾一心,奮發圖強,銳意進取,為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奮力拼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