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黔在線消息 4月的雷公山,春芽吐綠,乍暖還寒。4月7日至10日,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克志輕車簡從,來到他的扶貧聯系點——黔東南州丹寨縣,深入距縣城兩小時車程的雷公山腹地雅灰鄉開展“四幫四促”調研。這是他繼去年3月到麻山地區駐村調研后,又一次深入貴州最具代表性的貧困山區蹲點調研。近四天時間里,趙克志翻山越嶺、走村入戶,吃農家飯、話農家事,深入田間地頭、走進40家農戶,足跡遍及全鄉所有12個行政村,代表省委、省政府和栗戰書書記看望慰問困難群眾,連續三個晚上分別與村民代表、村干部、鄉干部們座談,問政于民、問需于民,探詢貧困山區推進扶貧開發、生態移民搬遷、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辦法和路子,現場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越是貧困的地方越要努力改善民生”
雷公山在苗語中被稱作“翁告何”,意為“雷公腳下的山”。雷公山區基礎條件薄弱,發展相對滯后,是貴州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雅灰鄉位于雷公山區深處,群山環抱、山勢險峻,是丹寨縣最偏遠貧困的鄉鎮,所轄12個行政村大多為扶貧開發重點村,少數民族人口占到了80%以上。去年因為遭遇大旱,鄉里不少村民糧食減產甚至絕收。那里的各族群眾生活是否有保障、糧食夠不夠、住房醫療教育情況怎么樣、旱災后幫扶困難群眾的政策措施到不到位,始終是趙克志十分牽掛的問題。
省長趙克志在丹寨雅灰鄉甕幫村村民楊興紅家晚餐。黃曉青 攝
“家里糧食夠嗎?生活怎么樣?”趙克志每到一個村寨、每進一家農戶,都要問個仔細、看個究竟。剛到雅灰鄉,他顧不上一路顛簸,下車后就冒雨到了排受村75歲老人白文芝家里。老人家拉著趙克志的手,指著墻角堆放的米袋子說:“去年受了災,糧食收得少,全靠政府關心。你看,送來的救助糧足夠全家人吃的。”趙克志還不放心,又仔細察看灶臺上的飯菜,摸了摸床上的被褥,才欣慰地點了點頭。在殺益村村民楊庭高、烏棉村村民潘成作等困難群眾家里,在楊長明、楊秀祥等孤寡老人、殘疾人家中,他幾次爬上陡峭的樓梯,看看有多少存糧,送上慰問金,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關心好、照顧好困難群眾的生活。
“通過開放促進山區農業結構調整”
貧困地區如何從實際出發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趙克志此次調研的重點。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是調整種養結構、實現增收致富的路子和辦法,趙克志都要問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甕幫村委會主任胡祖能告訴趙克志:“村里人均耕地不到1畝,不過有10多畝林地。現在種杉樹15年才能成材,我們想動員群眾改種經果林,這樣收入會高很多”。趙克志非常認同,他說:“不只雅灰鄉,整個丹寨都有調整種植結構的問題。農民要脫貧,必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好林地多的優勢,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茶葉、核桃、金銀花等經濟作物,加快低產低效林的改造。”
奪鳥村支書曾祥堪不太說話,卻是個很有經營頭腦的能人。去年承包了47畝茶園,還在村里搞起了茶葉加工,想辦法請來了一位浙江老板負責管理和銷售,一年就收入10多萬元。在他的帶動下,今年村里又有10多戶村民也種起了茶,茶園面積到了300畝。翠綠的茶場生機勃勃,趙克志與采茶農民親切交談,得知每畝茶園可為群眾帶來4000多元收入時,他高興地說:“山區種茶是個好路子!要以開放促開發,多開闊眼界、多借助外力,不僅要會種,還要會包裝、會經營,促進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
趙克志鼓勵曾祥堪帶著村民一起干,盡快擴大茶葉種植規模,把全村帶起來,并關切地問他有什么困難。曾祥堪告訴省長,準備用一年半的時間,發動全村種植2000畝茶葉,但要先投入400多萬元,資金是個大問題。趙克志笑著對他說:“你雖然話不多,但是有想法、能干事,農村就需要你這樣的致富帶頭人。根據年初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農民代表提出的意見,省財政安排了3億元農業結構調整資金,可以支持你們干。一年半、2000畝,能不能立下‘軍令狀’?”曾祥堪非常激動:“沒問題!”
“扶貧生態移民搬遷,能早一天是一天”
帶著問題到基層調研,已經成為趙克志多年來的習慣。省里決定實施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工程,今年起用9年時間,從深山里搬出35萬戶、150萬人。大山深處的農民群眾到底愿不愿搬,能不能搬,怎么搬?就是他心頭惦記著的一件大事。
趙克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雅灰鄉鄉長羅運波說,山區田地少、村寨太分散,有的寨子從鄉政府修路過去就得幾百萬,要讓每個寨子水電路都通,成本太高了,不如用這些錢把一些貧困寨子整體搬出去;即使搬出一部分群眾,留下的村民土地寬裕了,日子也會好過得多。縣里已經開會作了部署,鄉里正在選址和制定搬遷規劃,很快就會拿出方案。
上從村距鄉政府駐地19.5公里,全村3個自然寨,村民109戶376人。沿著盤山泥路來到這里,趙克志問村民們:“山里條件不好,愿不愿意搬出去住?”村委會主任姚茂軍帶頭回答:“別看村里人不多,但住得太分散了,要把每家每戶都走遍怎么也得三四天時間。生活真的太苦了,如果能搬出去,大家求之不得。”
趙克志說,扶貧生態移民搬遷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省委、省政府是下了大決心的。雖然現在財力薄弱,但我們不能等,要一邊加快發展一邊籌措資金、一邊干一邊爭取國家支持,能早一天是一天,把深山里面的貧困群眾搬出來,逐步脫貧致富。(王兵)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