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幫四促”,到群眾最需要、發展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
34名干部,34個背篼。
長順縣敦操鄉,30多名鄉干部連續10多年主動給深山區群眾送生產物資和生活用品,用背篼背走貧困、背來民心、背出了干群魚水情,被稱為“背篼干部”。
有精神,才有力量。“背篼干部”精神是“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貴州精神的縮影。貴州條件艱苦,做成一件事,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尤其需要廣大領導干部有一種在逆境中求崛起的精神。必須用廣大領導干部的激情和自信,點燃每一個貴州人干事創業的激情和自信。唯有“干”字當頭,才能改變面貌;唯有拼搏奮進,才能后發趕超;唯有構筑“精神高地”,才能沖出“經濟洼地”。
“到困難多的地方去,到發展最需要、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領導干部帶頭轉變作風,真抓實干,幫出成效,推動發展。”這是省委、省政府對各級領導干部發出的“動員令”。
2010年,貴州在全省領導干部中開展“幫助學習領會精神,促進思想統一;幫助理清發展思路,促進科學發展;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增比進位;幫助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穩定”為主要內容的“四幫四促”活動,服務群眾,推動發展。
從今年起,貴州建立“部門幫縣、處長聯鄉、干部駐村”干部下基層長效機制。全省101個省直部門掛幫88個縣,2829名處級干部聯系1446個鄉鎮,23168名縣級以上機關單位干部進駐17672個行政村開展幫扶工作。“幫聯駐”覆蓋所有縣鄉村,一駐三年不變。
省委、省政府規定,省直機關處級以上干部每年1/3以上的時間要下沉到基層、到一線,深入調查研究,特別是對影響企業、園區、項目、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和群眾生產生活方面的難題,深入矛盾糾紛易發地、征地拆遷、企業改制重組等第一線,解決基層和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求。
這是硬指標,硬要求。19位省委、省政府領導帶頭聯系20個縣(特區)、20個鄉鎮、9戶企業、7個工業園區、1個重點項目、1所高校、2個金融機構,以及38戶困難戶。
貴州各級層層建立領導干部“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服務發展”的聯系點,目前已有10086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和一線,聯系幫促1.3萬個基層單位、3.1萬戶困難戶,幫促工作基本實現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重點項目、一類貧困村、街道社區“全覆蓋”。
“心里裝著大眾,遇事想著群眾;放低姿態,平等交流;說群眾說的話,講百姓講的事;學會道歉認錯,敢于讓步妥協;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有理說理,以理服人;言而有信,兌現承諾;貼近群眾,問計基層;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栗戰書同志在貴州擔任省委書記期間,鮮明地提出了抓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群眾工作九法”。
貴州省委領導率先垂范,帶頭深入基層一線、深入到群眾家中,幫助理思路、謀發展,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2011年1月,栗戰書同志頂著寒風來到威寧自治縣迤那鎮,食宿農家、訪寒問苦,“圍爐夜話”、問計問需。一年后,他在新春佳節之際又再次來到迤那,詳細了解當地發展變化。貴州省委書記、省長趙克志同志兩次深入貴州最貧困的麻山、雷公山腹地,翻山越嶺、走村入戶,吃農家飯、話農家事,深入田間地頭,問政于民、問需于民,探詢貧困山區推進扶貧開發、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等辦法和路子,現場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群眾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省領導帶頭到聯系點蹲點幫促,帶動全省2.32萬名干部下基層,走訪群眾299萬余人,辦實事好事8.6萬余件。
在全省紀檢監察系統集中開展的領導干部“接訪、走訪、回訪”活動中,共接待群眾來訪1.2萬批(次)、2.4萬人,對群眾來訪反映的問題認真梳理、抓好辦理和落實,并及時向群眾反饋辦理情況,得到群眾贊譽。
如今,貴州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項目工地,謀發展、解民憂、辦實事,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成為穩定人心的“主心骨”、解危濟困的“排頭兵”、幫助群眾的“貼心人”。
為深入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明確提出,成隊建制組織3萬名干部駐村,自帶行李、自帶炊具,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幫助基層加強組織建設,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維護穩定。
上下同步、合力同進,使“發展水平向上攀登、干部作風向下深入”成為新時期貴州干部的自覺追求。
“平時能看出來、困難面前能站出來、生死關頭能豁出來”,這是貴州共產黨員的錚錚群像。
2011年6月,望謨縣特大洪澇災害中,3位黨員警察向翔、何會洋、劉克莊堅守在最危險的地方,不停地閃爍警燈、喊話,幫助群眾轉移,不幸被洪水沖走、犧牲。
當千斤巨石從山上掉落“靜臥”鐵軌上,列車和乘客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松桃縣大路鄉后硐村龍頸坳組63歲農民黨員姚少軍挺身而出,拼命移走巨石。
為人民遮風擋雨,為百姓鞠躬盡瘁。在近年貴州遭受雨雪凝凍、干旱等重大自然災害時,群眾一次次看到:哪里最需要,共產黨員就出現在哪里;哪里最艱苦,他們就戰斗在哪里;哪里最危險,他們就沖向哪里。
李彬、歐光權、趙祖虎、毛明舉、謝光學、安作成、成名堯、楊正祥、潘興華……在抗災救災的特殊戰場,他們用生命踐行了黨旗下的誓言,捍衛了群眾的利益。
在時代賦予的大舞臺上,創業創新創先正逢其時。點燃廣大黨員干部的激情與自信,使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成為共產黨員的自覺行動
共產黨人的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利益。
1975年,關嶺縣頂云公社陶家寨組村里的黨員干部和村民秘密商議,實行“包產到戶”聯產承包責任制。黨員干部敢為人先,帶領群眾走向致富路,“北鳳陽,南頂云”家喻戶曉。
如今,“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成為在黔中大地激蕩的最強音,極大振奮了各族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精氣神。
在時代大舞臺上,貴州全省上下一大批敢于擔當、奮發有為的黨員干部正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精神狀態,埋頭苦干,把創先爭優、趕超進位的激情轉化為狠抓落實的實際行動,啃下一個個“硬骨頭”。
敢于“跳起來摘桃子”,敢于“彎道超車”。銅仁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快”上著力,在“趕”上加勁,在“轉”上突破,“寧愿苦干實干、不能苦等苦熬”,長期工業“短腿”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23家企業相繼在大龍開發區落戶并建成投產。
發展靠干,趕超靠干,跨越靠干。“從項目前期洽談到開工建設、從立項備案到行政審批,僅用37天時間。”在貴陽市小孟工業園區,險峰機床異地技改項目負責人說,“按以往的速度,這么短的時間能辦完一半手續就不錯了。”
通過大力實施“黨員創業帶富工程”,貴州每年扶持10000名左右黨員,力爭3到5年實現每村有3到5名創業致富帶頭人。目前,“工程”在1450個鄉鎮、16276個村重點推進,直接和間接帶動50萬戶、251萬名群眾共同參與,拓展了農民致富之路。
從身邊事、具體事做起,把創先爭優作為服務群眾、改善民生的經常性機制,“讓群眾受益、讓群眾滿意”的感人故事,在黔中大地處處上演——
馬鈴聲脆。荔波縣甲良鎮丙外村黨支部書記蒙錫志帶頭,號召十余名有馬匹的農村黨員組成“黨員馬幫送水隊”,為該村大山深處未通公路的群眾拉水。
“再唱山歌給黨聽,黨是我們親母親。費心費力撫養大,成長路上不放心……”水城縣蟠龍鄉法那村黨員創業帶富能手顧建平,目睹法那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親身享受到黨的惠民政策,用當地水城調自創《再唱山歌給黨聽》,作為自已農家樂“造紙人家”的特色節目,迎接八方來客。
習水縣自去年10月起開展黨員干部“忠誠于黨我帶頭,服務人民我帶頭,加快發展我帶頭,優良作風我帶頭,廉潔自律我帶頭”的“五帶頭”活動,逐漸深化為黨員管理模式和黨建工作機制的新探索。良村鎮大安村總支書記許順利說,黨員干部就應該是一名觀測民情氣象員,什么時候農戶家里的狗都跑來歡迎你,工作才算是做到家了。
黔東南州深化“一戶一技能”活動,全州70%以上的農村黨員掌握1門以上創業技能,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創業發展型”黨員占80%以上。銅仁市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把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發揮在產業鏈上,13951名黨員聚在產業鏈,直接帶富群眾7893戶25281人。清鎮市基層黨組織帶頭做誠信先鋒,帶頭帶領群眾做誠信農民,以誠信獲得政策扶持、獲得金融支持、獲得企業帶動,加快農村群眾的增收致富步伐。
這些生動的實踐,加強了基層組織,培育了經濟亮點,維護了一方穩定,探索出創業帶富,放手讓基層群眾探索自己的幸福道路,切實讓基層群眾感到“幸福來敲門”。
今年,圍繞推進發展型、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貴州把基層組織建設年細化為“十項行動、百項任務”,一項一項抓落實。一件件實事、好事辦在群眾心坎上,一項項具體舉措抓到了發展關鍵處。
為服務百姓,貴州省、市、縣、鄉四級設立2.25萬個“首問責任”窗口和“服務接待”窗口,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便民利民服務體系,規范服務事項和服務流程,搭建優質服務平臺,讓廣大群眾辦事“找得到門、見得到人、辦得成事”,目前辦理審批事項967.7萬多件,解決問題43.7萬個。
貴州在江蘇華西、山東壽光建立“農村黨員干部短期教育實踐培訓基地”,兩年內組織經濟較發達村和5486個一類貧困村負責人輪訓一遍,讓他們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學有方向、趕有先進。
這樣“走出去”大規模直接培訓農村干部,在貴州尚屬首次。目前已培訓村干部1.1萬名。
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謀劃基層黨建,筑牢堡壘凝心聚力,破解工作難題,讓村干部“有干頭、有奔頭、有盼頭”,激發基層黨組織干事創業活力
總有一股力量催人奮進。
貴州各級黨組織堅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謀劃基層黨建工作,以改革創新的辦法破解工作難題,進一步提升了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工作保障機制,讓村干部在位有“干頭”;
探索身份轉變機制,讓村干部干好有“奔頭”;
建立養老待遇機制,讓村干部離任有“盼頭”……
認真落實“一定三有”村干部隊伍建設長效機制,貴州今年年初專門出臺提高村干部報酬文件,提出明確要求,大幅調整全省村干部基本報酬,在任村干部基本報酬人均月增加400元以上,調整后最低發放標準為800元,實際人均月發放1200元以上,每個建制村黨組織工作運轉經費從無到有,現每年不低于1萬元。
貴陽市從今年起將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每月基本報酬從950元提高到1450元,文書每月基本報酬從850元提高到1350元。每次村委會集中換屆選舉的次年起,離任村干部每年生活困難補貼增加100元。
銅仁市萬山區每年在招聘鄉鎮站、辦、所工作人員時,留出一定名額,從年輕優秀村干部中定向招聘。同時,根據村干部工作年限、工作業績給予加分政策鼓勵。目前,已有5名村干部被招聘錄用,為優秀青年村干部成長開辟一條綠色通道。
村活動室太窄,每次召開黨員大會都有一部分黨員坐在室外;村活動室太破,每當刮風下雨的時候都擔心會倒塌;村活動室太舊,與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村民住房相比一點也不協調……如今,看到新建成的村活動室,貞豐縣連環鄉關山村黨支部書記羅國勝心里笑開了“花”。
經過“三輪”村級活動場所建設,貴州共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7394個、改擴建4352個,平均面積達到160平方米。農村黨員“有陣地學習、有陣地開會、有陣地議事”,責任意識、帶頭意識明顯提高。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成為名副其實的村民之家、黨員之家和村干部之家。
以第八屆村(居)換屆工作為契機,把更多“一好雙強”型優秀黨員選拔為村黨組織書記。貴州著力建立村黨組織書記激勵機制,從17000多人中評出6名“十佳村黨組織書記”。加大“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工作,2008年以來,先后選派6229名大學生到農村任職服務。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貴陽市圍繞“精簡層級、實行區域化管理、優化整合資源、建強黨的基層組織”的思路,深化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撤銷全市49個街道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同步建立90個新型社區黨委和社區服務中心,變四級管理為三級管理。一個社區黨委,一個社區居民議事會,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共同構成了基層黨建的主體。
根據社區黨員和社區資源分布情況,云巖區建立“網格式區域化黨建”集約利用管理模式,開展區域內黨建、文化、維穩、公共服務及綜合治理聯動等工作,實現“一網多功能”。
從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制度著手,貴州還采取黨費出一點、黨員捐一點的方式,探索建立黨內激勵、關懷、幫扶基金,建立健全相關的發放制度,切實幫助生活困難黨員解決實際問題。目前,全省各級黨組織共籌集黨內激勵關懷幫扶資金3380.4萬元。
各級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每年承諾為基層黨組織辦理“十件”實事,列入黨建常規工作進行督查,對未完成的責令其整改,引導各級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在為基層辦理實事中追比進位、積極作為。
沿著黨的十八大指引的方向,貴州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帶領群眾披荊斬棘、風雨無阻——在路上。(楊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