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鐵牛在農村耕地很吃香。別人外出打工能賺錢,我在家里幫他們耕地也能增收。”2月25日,岑鞏縣思陽鎮龍江村村民楊秀華一邊在地里用“鐵牛”幫人翻犁菜田一邊對前來采訪的筆者說。
楊秀華說,村上勞動力大多在外打工,一個月掙上三兩千元回家不成問題,國家現在對農民種糧也興補貼,大家都不想荒家里的地,隨便耕出來又是一筆收入,他們就拿出一筆錢請在家的勞力包耕下來,除去本錢還能輕松賺上一筆。這樣,“包耕工”就在農村越來越走俏。
“去年我家三兄弟看準這個市場,一下子買了三臺農機,國家補貼大,一臺只花幾百塊錢就拉回家來,組成“包耕隊”,幫人犁田犁土。說實話,只要勤快點,一人一天犁400來塊錢穩當,比在外打工還強些。”楊秀華說。
楊秀華一家三兄弟買農機幫人耕田犁地創收的新鮮事,只是該縣2600余個“包耕隊”包春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國家對農業機械購置的資金補貼,岑鞏縣廣大農民的機械化耕作意識明顯增強,農民購置農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的農戶棄耕牛買“鐵牛”進行春耕生產。據統計,目前全縣11個鄉鎮129個行政村累計推廣農業機械13500余臺(套),實行農機具購置、農業綜合直補等補貼政策,五年累計兌現各項補貼資金10740萬元。
截止去年底,僅該縣較為偏遠的凱本鄉就擁有拖拉機5臺,微耕機600余臺,配套農機具1200余臺(套),農民享受的農機補貼高達近100萬元。機械化耕作不僅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矛盾,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省力又省錢,成為當今農村春耕生產中的主力軍。
與此同時,該縣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城里務工,從而導致許多農戶因勞動力短缺而不能及時開展農耕生產。一些見識廣、懂技術的農民,便瞅準了好時機,購買農機具走村串戶幫助外出打工戶和缺少勞力戶代耕農田。并根據犁地的輕重和面積大小合理進行收費。農村這種新的服務形式一出現,立即受到眾多因外出打工或勞力不足農戶的歡迎。
據悉,因農機具的大力推廣使用,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被解放出來,僅2011年,全縣就有5萬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創收近6億元。
針對這一可喜變化,縣農機部門還積極引導各鄉鎮有農業機械、懂技術的農民聯合起來,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組建農機專業代耕組織,專門為本村和周圍村寨缺少勞動力的農戶進行代耕、包耕服務,一批農村留守勞動力在家也能得到可觀的收入。
目前,通過組織引導,全縣已涌現2600余個農機“包耕隊”。該縣農機中心負責人說:“包耕隊”的興起,既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解決了春耕生產的后顧之憂,保證了全縣春耕生產的有序進行,同時又為購機農戶找到了快捷的增收門路。(張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