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現場傳授果園管理經驗
陳智正在教村民管理桃園
果園掛牌
果園一角
炎炎酷暑,正值岑鞏縣客樓鄉“思州”牌頤紅水蜜桃成熟的季節。近日,筆者來到該鄉安山村示范園,果農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目前已接到廣東、廣西、四川、重慶、湖南等省和省內貴陽、遵義、凱里、銅仁等地區的客商打來訂購電話,每天到園子里來采摘的散客最多的一天達到200多人。”客樓鄉種桃第一人、安山村主任、民兵連長陳智高興地說,自家的100多畝桃園已有近6成掛果,按照采購商開出的一次性收購價2元∕斤計算,今年有望實現20余萬元純收入。
“品桃”品出新想法
談起種桃經歷,陳智心中有說不完的故事。
客樓鄉素有岑鞏縣“高原屋脊”之稱,因地勢高、交通不便等原因,過去一直是全縣最貧困的鄉鎮之一,安山村因人多地少和交通不便等原因,過去一直是客樓鄉最貧困的村,村里多數青壯年便選擇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1994年,陳志通過在外做木工、搞建筑10余年有了點積蓄后,回到鄉里做起了水果生意。
陳智說,1998年他到湖南芷江水果批發市場采購水果時,被當地自產的頤紅水蜜桃吸引住了,但由于擔心當時的批發價格較高沒有銷路,自己只是買回來200斤供親朋好友品嘗。
“大家吃了后都贊口不絕。”陳智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家鄉老百姓買不起但可以自己種來吃,吃不完的還可以投放市場賣給別人賺錢。
“為了我的夢想,黨委政府出錢又出力”
“客樓這么高,冬天氣溫那么低,能種桃樹嗎?”懷揣著自己的夢想,陳智找到了該鄉當時的黨委政府主要領導。
“當時的鄉黨委書記龍世勇、鄉長吳朝令等領導聽了我的想法后很感興趣,于是帶著我到湖南水蜜桃基地實地考察,并請來有關專家對全鄉氣候和土質進行測試,最后決定讓我先試種。”
陳智說,當時搞一個50畝的桃園基地至少要投入10萬元,但自己當時只有4萬,加上親戚借的2萬,剩下的4萬是當時鄉鎮府出面跟信用社協調貸款解決的,50畝土地也是當時從政府承包出來的荒山。
第一年果苗栽種時,當地群眾大多數對陳智的舉動持懷疑態度,針對這一現象,當地政府積極跟該縣林業部門加強聯系,聘請有關專家對陳智的桃園管理進行精心指導。
到了第二年,果苗長勢良好,開始有部分群眾向陳智打聽起種桃樹的經驗來,針對這一現象,當地黨委政府聘請了貴州大學有關專家為當地群眾上課,講授水蜜桃等果樹栽培、山雞養殖和烤煙、太子參等經濟作物的栽培技術。
第三年桃樹掛果并獲得豐收,單果平均半斤重,個個面如紅霞,吃起來清脆香甜,口感極佳,前來訂購的客商南來北往絡繹不絕,陳智當年就獲得純收入8萬余元,許多群眾紛紛自發報名發展水蜜桃產業。
“曾朝坤、楊秀強等4個大戶和20多個小戶當年就一共種了1000多畝桃水苗。”陳智說。
當地群眾種桃變成“水果大王”
從客樓鄉水蜜桃種植大戶曾朝坤家了解到,2003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擔保貸款的幫助下,曾朝坤承包了120畝荒山種桃樹。
2006年,曾朝坤家桃林第一年掛果就實現創收8萬多元。
2009年,曾朝坤家的水蜜桃再次喜獲豐收,實現創收42萬元,除去荒山租金、工人工資、肥料等開支,純收入33萬余元。曾朝坤也因此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水果大王”。
今年,曾朝坤還花了14萬元買了一輛“廣本”轎車,他說:“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大家種桃發了財,買輛小轎車開已沒什么稀奇了。”
依托資源優勢打造桃園勝地
近年來,客樓鄉依托良好的土質、氣候和地理等自然資源優勢,不斷做大做強“思州”牌頤紅水蜜桃產業。采取政策扶持、扶貧貸款、提供擔保等措施,按照“協會+基地+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成立了果品協會,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戶的種植積極性。
該鄉示范基地規模已達4500余畝,今年掛果面積1860畝,預計可實現產值550余萬元,戶均創收10萬元,水蜜桃已成為該鄉農民增收增富的一大特色支柱產業。據該鄉人武部長王小峰介紹,為進一步發揮水蜜桃產業在全鄉創業致富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明年全鄉還將擴大到6000畝。”
“荒山變銀行,致富有保障。”果農們樂滋滋的說,昔日的“高原屋脊”變成了今天遠近聞名、人人向往的桃園勝地。同時,果農們還在桃園里搞起了林下養雞產業,利潤更是成倍增長。(楊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