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新開挖荒地20畝種植烤煙,建成了50畝烤煙基地,實現創收16萬元應該沒有問題。”近日,岑鞏縣客樓鄉土黃村種煙大戶肖定明高興地說,“感謝政府給我們土地流轉的政策,為我們致富搭建了平臺。”
近年來,該鄉因地制宜,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投入,采取“協會+農戶”的模式,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由于該鄉耕地面積有限,鼓勵群眾對荒山荒地進行開發。象肖祥輔一樣對農村荒山荒地“拾荒”承包的農戶很多,僅烤煙種植就有200余農戶實施了荒山荒地流轉,他們依靠科技對“拾荒”流轉的土地苦心經營,讓荒山荒地長出了“金蛋蛋。”
“大龍塘這片荒土和荒山很多年沒人耕種,由于群眾放牲和野生動物等原因,種了莊稼也沒有收成,政府幫助我承包后,讓我連片建起了400畝的桃園。”安山村黨支部書記曾朝坤是該鄉最早的“拾荒者”。如今,曾朝坤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水果大王”。在他的帶動下,涌現出了鄧平、王芳、李崇江等一大批荒地“拾荒者”,他們上山種植思州頤紅水蜜桃,每戶均建起了年創收入20萬元以上的桃園。安山村昌卜塘組26戶村民就有18戶種植了桃樹,每戶種植20畝至40畝,每年戶均創收15萬元,家家戶戶均蓋起了小洋樓,他們讓荒山長出了“金蛋蛋”。去年該鄉將頤紅水蜜桃注冊為“思州頤紅水蜜桃”商標,并成立了岑鞏縣樓外樓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據該鄉黨委書記鄭珍君介紹,在專業合作社的運作下,今年全鄉至少有2000余畝荒山荒地被技能型農戶“拾荒”,開挖荒山荒地種植烤煙約800余畝、種植思州水蜜桃的約1200余畝,通過土地流轉得到充分利用,使300余農戶在發展烤煙、思州水蜜桃、油茶、紅蒜等產業成為種植大戶,實施思州水蜜桃種植6000余畝,掛果2400余畝,果農創收1200萬元;種植烤煙5340畝,正在收割、交售期,預計交售煙葉1.5萬擔,實現產值1500萬元以上。(張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