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2011年是省、州、縣(市)、鄉鎮四級黨委集中換屆之年,為科學、公平、公正圓滿完成換屆工作任務,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隊伍建設,三穗縣以換屆工作為契機,以扎實開展“科學規范和有效監督縣委書記用人行為”試點工作為動力,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在鄉鎮換屆和縣級領導班子換屆工作中,積極不斷探索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工作辦法,共調整18名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有效解決了干部“能下”的問題,選優配強了領導班子,激發了干部隊伍生機活力,得到了干部群眾的認可,提高了選人用人公信度和組織工作滿意度。
二、主要做法
科學考核評價,明確“下”的依據?己酥懈淖冞^去傳統的考察方式,首次對干部的德實行反向測評。將“不孝敬老人,家庭不和睦”、“在單位鬧不團結”、“上班時間參加打麻將、撲克及其它娛樂活動,有嚴重賭博行為”、“不遵守工作紀律、不按時上下班”、“不敢擔當,不服從指揮,辦事拖拉”等5項內容納入干部德的考核,并將測評情況作為領導干部選拔任用、職務級別調整的重要依據。對在干部“德”的反向測評中負面反映較多,經調查核實情況屬實的將實行“一票否決”不予使用,對有負面反映,但調查不清的,將慎重使用。2011年,該縣組織11個干部考察組分別到9個鄉鎮、79個縣直單位進行考核,共對352名科級干部進行了德的反向測評,有2名干部因群眾反映問題查證屬實且較為嚴重,縣委對其進行了組織調整。同時,注重把換屆考察與年度考核、平時考核結合起來,把領導評價與服務對象評價、干部群眾評價結合起來,對領導干部三年來的“德、能、勤、績、廉”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力求考實考深考準,并將考核評價結果作為調整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確保換屆人選質量。
定性定量結合,規范“下”的標準。縣委在深入調查了解干部隊伍現狀的基礎上,研究確定了8種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情形:一是政治立場不堅定、缺乏大局意識;二是實績平平、公認度不高;三是缺乏領導能力、打不開局面;四是熱衷于拉關系、走門子、跑官要官;五是廉潔自律意識不強;六是獨斷專行、爭權奪利、搬弄是非;七是不深入基層、不深入實際、作風漂浮、辦事不力;八是因身體原因不能正常履職等。在二級領導班子換屆中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通過縣委全委會測評和單位干部群眾測評的方式,對縣直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進行民主測評。全委會測評票和群眾測評票各按50%權重匯總計分后,按黨群系統和政府部門分別進行排名,對排名靠后且優秀、稱職票數少于2/3的干部,不再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對優秀、稱職票數少于2/3或在班子中鬧不團結、推進工作不力、打不開工作局面的副職領導干部,一律進行調整處理。通過測評,對排名落后的5個部門黨政正職進行了組織調整。
充分發揚民主,拓寬“下”的渠道。在調整過程中,除了嚴格按照考核和民主測評結果外,還廣泛征求縣委、人大、政府和政協有關領導、各鄉鎮黨委和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紀檢監察、計生、審計等部門的意見,經反復溝通醞釀后,縣委在把握“下”的標準和綜合考核評價結果的基礎上,按照“人崗相適、人崗相宜”的原則,根據測評結果、工作成效、個人專長、崗位需求確定調整方式,拓寬“下”的渠道。對能力差、不能勝任工作的干部,改任非領導職務;對不適宜擔任黨政領導職務的專業技術干部,調整到專業技術崗位;對不具備現職崗位領導才能或身體條件不允許的,交流輪崗到其他合適崗位。在已調整的18名干部中,有2名領導干部因作風或能力較差被改任非領導職務,15名領導干部因履行崗位職責較差、打不開局面被交流輪崗,1名領導干部因身體條件差被調整工作職位。
加強教育疏導,關注“下”的干部。針對被調整干部情趣低落、思想波動大等問題,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和疏導。由縣委主要領導、分管領導、組織部部務會成員和紀委有關同志分別與他們進行談心談話,說明調整原因,聽取干部訴求,幫助他們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講政治、顧大局,服從組織安排,正確對待個人的進退留轉問題。對個別思想滑坡、情緒不穩定的領導干部進行重點談話,專人進行跟蹤教育,幫助干部擺正心態、改進工作。同時,要求各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要在工作上接受、生活上關心調整的干部,調動工作積極性,使其重新樹立工作信心,創造新的干事創業平臺,在新的崗位上發揮好作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