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載“村官”生涯
——息烽南橋村支書陳錦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地處息烽水溝小(二)型水庫上游的南橋村,海拔達1800多米,是息烽縣地勢最高的村子。
樸實的話語,流露出純樸的情懷。49歲的陳錦江,從1984年就當上了村支書,如今已有27載。
抓產業:帶富一方村民
昔日的南橋村是息烽典型的貧困村,長年霧鎖,村民吃飯穿衣大多靠國家救濟,當地甚至盛傳“有女不嫁南山”。
“發展產業,改善設施,搞活經濟,讓‘有女想嫁南山’。”1984年,22歲的陳錦江走上村支書崗位,決心改變全村貧困的面貌。
經過深入走訪,陳錦江發現,當地村民有種馬鈴薯、大白菜的習慣。但面積小,僅為滿足生活需求。其實,高海拔、多光照的冷涼氣候,適宜馬鈴薯和秋淡蔬菜生長。陳錦江多方爭取縣、鎮支持,鼓勵村民大規模輪作商品薯、秋淡季大白菜。
然而,交通設施落后,嚴重影響豐收的馬鈴薯和大白菜外銷。陳錦江又組織村民利用農閑時節投工修公路。
在他的爭取下,市、縣農業部門牽線搭橋,2001年,全省脫毒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成功落戶南橋村。這樣的基地,全省只有13個。
基地的入駐,給當地農民吃了“定心丸”。去年,新廠組村楊繼富種植80畝馬鈴薯,在遭遇特大干旱的情況下,收入13萬斤,加上輪作的白菜,實現產值超過6萬元。全村像楊繼富這樣的大戶有近百戶,戶均創收超過1萬元。
如今,南橋村300多戶村民家家種馬鈴薯、戶戶種大白菜,輪作面積達2300畝,去年產值近200萬元。今年該村計劃種植的2500畝馬鈴薯。
村民腰包鼓起來了,超過5成的村民住上新房子。
抓隊伍:激活一潭春水
“黨員帶頭干,做給群眾看。”無論是村里組織的義務植樹,還是種植經果林,陳永超總是沖鋒在最前頭,他僅是陳錦江手把手培養起來的黨員之一。
陳錦江認為,要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就必須充分發揮每一個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培養和帶動更多的農村優秀青年加入到黨組織隊伍中來。在他的帶領下,全村32名黨員成立了黨員志愿服務隊。去年初,特大凝凍造成全村不同程度停電,17根電桿因電線覆冰倒塌,58歲的老黨員張淑林第一個帶頭投入搶修電路工作,在他的帶動下,全村百余村民與供電部門人員,僅4天就搶修完受損電路,提前一周恢復通電。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9月回村當勞保協管員的女大學生張孟碧,在陳錦江的指導下,很快進入了角色,大膽參與村級事務管理。2010年12月,村委換屆選舉,張孟碧高票當選村主任,成為該縣第一個真正的大學生“村官”。眼下,張孟碧不僅被選為縣委委員,還是省、市的黨代表。
抓陣地:改善基礎設施
新建辦公大樓,設立遠教室、圖書室、電腦室、村衛生室,配備相關設備。這些多年前村民們做夢都不曾想過的事兒,今天一一變成了現實。
“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還有專門辦公樓。”83歲的老黨員孫成光,曾任過幾屆村支書,他說,如今變化可大了,黨支部的凝聚力也更強了,身為老黨員,更要全力參與支持黨支部建設。
走進村圖書室,數百冊科技、文學、藝術類圖書擺放有序。“這是村民集中充電的地方。”指著厚厚的圖片借閱登記冊,陳錦江告訴記者,農科技方面的書最為吃香。
幾年來,陳錦江通過向上爭項目、要資金,向下組織村民投工等形式,實現了全村8個組通硬化路、通串戶路的目標。去年7月,該村黨支部被評為省、市“五好”基層黨組織。
“我只是眾多支書中普通一員,要做的事兒還很多。”今年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年,陳錦江這位“老支書”表示,要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抓好馬鈴薯、秋淡季蔬菜產業,實現后發趕超,把南橋村打造成致富的典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