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畢節市納雍縣勺窩鄉,從鄉政府到納雍縣城有26公里的路程,因5公里的“斷頭路”沒有修通,需要繞道3個小時才能到達納雍縣城。2011年,鄉政府組織修路,9天的時間打通了“斷頭路”,到納雍縣城縮短至10公里。2003年之前,這里不足百戶人家。如今,這里居住著1200多戶、3.1萬人,其中90%以上是穿青人,這里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報“中國穿青人第一鄉”。
■ 勺窩的突圍之路
在人們的印象中,納雍交通閉塞。而納雍縣勺窩鄉的交通,是對閉塞一詞的有力反擊。10米寬的柏油路,到達納雍縣城只有10公里的路程。
“160多個村民組,只有兩個小組未通公路。不管到哪一個村,從鄉政府20分鐘都能到達。”勺窩鄉黨委書記張勇自豪地說。
2011年5月之前,閉塞的交通困惑著勺窩鄉人。雖然從鄉政府到納雍縣城只有短短26公里的路程,可是要“南轅北轍”繞道納雍中嶺,再進入納(雍)水(城)路折會納雍縣城。而勺窩到中嶺,中途要經過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鑿通的300多米長的隧道,隧道狹窄,且是運煤的“烏金通道”,往來車輛多,堵車現象頻繁,常常需要3個小時才能到達納雍縣城。
勺窩人迫切希望修通一條通往納雍縣城的路。
其實,勺窩鄉到納雍的直線距離不過10公里,有2公里是現成的納水路,3公里的礦山公路已修通,剩下5公里路的“斷頭路”,困擾了張勇8年的時間。“年年都在爭取,但一直沒能實現。”在勺窩工作8年的張勇說。
2011年5月15日,納雍縣委書記蔣從躍到勺窩鄉調研,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當即拍板:限期20天打通這條“斷頭路”。當天下午,兩個鄉鎮的80余名干部就開始丈量土地,天黑時丈量工作全部結束。當晚,勺窩鄉政府就聯系了8輛挖掘機,當地企業又出動了5輛裝載機,1輛推土機、1輛壓路機。
5月18日拂曉,修路工作打響。從此,在每天作業16小時的強力推進下,第9天,這條5公里長、10米寬的砂石路全線貫通。張勇稱,“這是一條勺窩的突圍之路。”
■ 打造“中國穿青人第一鄉”
上世紀八十年代,勺窩鄉政府駐地黃河壩還是一片荒山,僅有10余棟土墻房茅草屋。2003年前,這里不足百戶人家。如今,這里居住著1200多戶、3.1萬人,其中90%以上是穿青人。
村民李煥勛住在勺窩特色小城鎮里。5月23日,記者跟隨他走到一棟6層樓的別墅式住宅前,李煥勛打開門,地板上鋪著黃色的地毯,45寸的超薄數字電視懸掛在客廳。
41歲的李煥勛老家在勺窩鄉大土寨村。據勺窩鄉黨委書記張勇介紹,2005年,李煥勛“經常與政府作對,他聽說派出所要抓他,家里都不敢在,跑去外邊打工。”
2008年,打工3年的李煥勛回到了老家。“我回來的時候,房子都沒有住的,都是寄住在兄弟家,靠領低保過日子。”李煥勛告訴記者。
殘疾的李煥勛勤奮踏實,有泥水工手藝;氐嚼霞液,勺窩鄉政府見他踏實,介紹他給當地的煤礦修建建筑。為煤礦修建建筑,李煥勛發家致富。幾年下來,李煥勛掙到了幾百萬元。“買地皮,修房子的錢都是給煤礦修房子賺的。”李煥勛說。
2006年,勺窩鄉完成《城鎮建設總體規劃》。2010年3月,勺窩鄉完成《新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勺窩鄉明確功能定位,打造具有穿青人文化特色,服務以煤炭工業為主的小城鎮建設目標,大力推薦特色小城鎮建設。
如今,一棟棟具有穿青人特色的別墅式小樓拔地而起。據悉,特色小城鎮分舊城區和新城區兩個部分,舊城區400余戶,新城區規劃新增容納700戶,總面積超過1.5平方公里。目前,可容納1100戶萬余人居住。
李煥勛抓住勺窩特色小城鎮建設機遇,投資24萬元購買了4塊分別為100平米的地皮,并投資500萬元修建了4棟別墅式房屋,總面積2500平米。
“隨著來勺窩游客的增多,我準備發展農家樂。”李煥勛說。
“我國80萬穿青人,主要分布在織金和納雍,我們勺窩3.1萬人,其中90%以上是穿青人。”張勇說,勺窩“中國穿青人第一鄉”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報,只待批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