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遵義海龍屯考古現場獲悉,考古人員日前在清理一片荊棘叢時,又發現了埋在地下的一個龐大建筑群遺址。據稱,這個估計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遺址群,可能系“新王宮”的“臥室”。
這處新發現的建筑遺址群,位于“新王宮”中軸線“龍位坪”后側,此前是一片茂密的灌木和喬木混交林,沒有建筑存在的記載和傳說。而其與“龍位坪”建筑遺址后端山墻之間的臺坎上,還有一條上世紀90年代修建的旅游便道。據稱,當時修便道時,工人們下挖了1米多深,也未發現任何建筑痕跡。
8月12日,考古隊在對今年新發現的海龍屯內城墻進行繪圖時,在清理樹叢過程中,發現荊棘叢中有很多碎磚和瓦礫。“當時懷疑這是人們隨意拋棄的廢料。”一位考古隊員說,可此后一名工人挖一個樹墩時,在地下20多厘米深處發現了一段典型明磚砌成的墻體。這一發現令考古隊十分興奮。8月13日,在大面積清理灌木叢后,考古隊員在內城墻以內區域的1000多平方米范圍內,先后挖下7個探坑,結果大多都發現了埋在地下的成段墻體。在一處臺坎邊,完全鏟除荊棘和草叢后,還露出一段長約5米的石砌堡坎。
“我們確認,這是一處規模龐大的建筑遺址群。”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說,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估計與被稱為“新王宮”的明代建筑群系一個整體。
據稱,已持續了114天的遵義海龍屯考古發掘,此前已基本摸清“新王宮”建筑遺址的功能,但有關“平衡、對稱”的問題,曾困擾考古隊。“中軸線左側靠后,有一個懷疑為播州末代土司起居之所的建筑群,但右后卻沒有建筑,這與中國古建筑的平衡、對稱習慣不符。”考古隊技術負責人侯清偉說,這次意外的發現,則“補齊了”失衡的一邊。
考古隊認為,新發現的建筑遺址群估計占地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其功能可能類似“次臥”、“客臥”。不過,出于以保護為主的觀點,考古隊暫不會對它進行大規模發掘、清理。 (記者 黃黔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