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多少家內地企業,這是個連香港特區政府都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但無可置疑的是,不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香港都是內地第一境外投資地。
按照香港投資推廣署和統計署的統計,截至去年內地母公司在香港設立的公司共850家,占境外包括內地的母公司在港設立公司總數7250家的11.7%。這一數據顯然是謹慎的,有政府人員透露,還有數據顯示是3000家內地企業,而即便如此也只是管中窺豹。
作為資金自由港和傳統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香港憑地利和政策之優,吸引著大量的內地企業和資金。內地資金進入香港的規模巨大到難以量化,香港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鄧仲敏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按照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世界投資報告,僅僅2011年內地直接投資流入香港的數額便高達3181億港元。
面對如此天然優勢,香港特區政府并未懈怠,2000年成立香港投資推廣署專責為香港促進外來直接投資。鄧仲敏向記者表示,該署提供一系列完全免費的服務,主要吸引的是配合特區政府政策的企業。
第一財經日報:內地企業在香港注冊的情況或者投資規模,近幾年來有沒有一些變化?
鄧仲敏:內地企業到香港進入了不同的領域,涵蓋金融、貿易、物流、工業運輸和旅游款待、消費品、創新科技、商業專業服務等多元化行業。我有一個數字,就是商務部批準的到香港來的企業,2004年是163家,2011年是1083家,2012年是1900多家?梢钥吹竭@九年的增幅相當大,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已經有相當的準備和能力擴展到境外市場,也反映出國家推動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實施力度。
日報:大家都知道內地企業大量進入金融和貿易這兩個香港支柱行業,原因和優勢都很明顯。對于其他一些行業,香港有什么特別吸引之處?
鄧仲敏:內地投資者對于到香港投資的目的非常清晰。一是開拓市場,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場地位到香港來融資;第二是以香港作為一個投資的基地,把資金運到香港再進行海外投資;第三是把香港作為一個全球采購中心或者作為貿易中心基地;第四是以消費品為主的品牌打造。
香港對不同行業的吸引力各有不同,總的來說企業可以利用香港作為平臺去建立國際網絡,而且香港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管理人才,把亞太區的總部設在香港就比較合適。企業可以跟不同的外資企業接觸洽談進行業務合作,既能高效利用香港龐大的國際網絡去發展業務,也能更好提升企業管理和客戶管理的能力。當然還有香港本身的簡單稅制優勢,利得稅是16.5%,個人所得稅是15%,而且香港不進行全球征稅,只對來自香港的利潤征稅,這相比于內地和其他臨近國家的稅制是具有相當優勢的。
日報:內地企業在香港發展面對的挑戰有哪些?
鄧仲敏:我想比較常見的挑戰就是成本方面的控制能力比較強,主要是租金和人力成本兩方面。我們會建議一些非金融類的企業,不需要在港島區價格高昂的甲級商廈設立辦公室,比如說在東九龍就有比較好但租金相對便宜的商業大廈,很多貿易以及全球采購的企業都在那里。
當然企業選擇香港時也會做詳細調研了解香港的成本,我了解到投資者也不單純看成本,還要看當地環境給他們的業務帶來多大發展機遇,將來成本是否可以與未來的盈利和發展機遇抵消。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初到香港營業時不太熟悉一些國際商業慣例,對于一些法律上的問題需要比較小心理解,需要有關專業人員從旁協助。
日報:內地企業進入香港之前,無疑應做好市場調研,比如說香港哪些產業已經趨于飽和,哪些是政府正積極拓展的,那么香港現在對哪些行業的內地企業到香港發展特別歡迎和支持呢?有哪些具體支持措施?
鄧仲敏:我們去吸引的企業一定是配合政府政策,投資推廣署的工作也是完全配合政府政策去協助相關產業的企業。我們設有8個行業小組,分別是金融服務、商業及專業服務、運輸及工業、旅游及酒店、創意產業、創新科技、消費產品和信息科技及通訊。我們的強項在于剛才提到的優勢產業,還有云集全球各級的專業人才,以及作為一個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
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是便利營商、一視同仁,我們不會對某一個企業某一個行業有特別的支援,不會有稅務優惠或者特別便宜地批準用地。但是對于某些像創新科技的行業,我們有一個創新科技基金,符合資格的企業便可以得到政府的資助,大概是100萬或者200萬港元的創新科技資金。為協助他們發展業務,政府也設計了科技園,科技園現在已經差不多第三期都完成了,提供了辦公樓、實驗室等配套設施,并連接大學,讓有關的企業能夠更有效地在香港發展業務、和業界有更好的接觸。對于創意產業,香港也有一個智優基金;對于中小型企業,香港有中小企業的擔保計劃,由政府提供擔保讓中小企業容易向銀行借貸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