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中石油則成為三巨頭煉油業務唯一虧損的一家。比2012年上半年的人民幣288.75億元減虧人民幣130.14億元,但是中石油煉油業務上半年共計虧損仍達到人民幣158.61億元。與之對比,煉化業務比重遠超中石油的中石化則在上半年實現了煉油業務的盈利,繼一季度實現扭虧為盈后,今年上半年,中石化煉油業務部共實現利潤2億元,同比也實現扭虧為盈。
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成為盈利首因
國內三大石油巨頭都承認,經營業績尤其是凈利潤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的調整。今年3月27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實施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成品油調價周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新成品油定價機制運行至今,按照10個工作日一調的周期,油價已歷經了10輪調整周期,共3次漲價3次降價4次擱淺。
并且,新成品油機制下三巨頭的盈利能力能繼續保持下去并有望得到更大改善。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日前指出,政府的改革措施意味著石油企業現在能夠根據原油價格的走勢更為頻繁地調整產品價格,“我們將此視為對煉油行業的利好。”金元證券北方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何旭日前也稱,在新成品油定價機制下,油企煉油業務持續改善的可能性很大。
天然氣業務上三者競爭局面加劇
作為清潔能源,天然氣在國內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三巨頭在天然氣領域的競爭態勢也逐漸加劇。產量上,中石化上半年生產天然氣3241億立方英尺,同比增長11.8%;中石油的可銷售天然氣產量13975億立方英尺,比上年同期增長8.1%;中海油沒有透露具體天然氣產量數字,只是表示其平均實現天然氣價格為每千立方英尺5.68美元,同比下降3.7%。
由于國內天然氣價格倒掛,中石油的天然氣產量最高,給其帶來的虧損也最大。上半年,剔除國家對于進口天然氣的進口環節增值稅返還人民幣39.60億元,中石油銷售進口氣仍然虧損人民幣235.22億元。其中,銷售進口中亞天然氣126.66億立方米,虧損人民幣158.51億元,銷售進口LNG39.94億立方米,虧損人民幣116.31億元
不過在6月28日,發改委宣布從7月10日起調整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全國平均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這被視為中石油的救命稻草。中石油新任總裁汪東進說:“天然氣價格與非替代能源掛鉤對公司提升天然氣經營收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若落實現有價格調整,預計下半年可為整體天然氣業務增加100億元收益。從2014年起,每年可為公司額外增加200億元的純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