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經磨礪志不減 婦唱夫隨道路寬
——“中國優秀經濟女性”岑鞏農民黃雙英整合家庭農場實現村民致富夢觀察
33歲的侗族婦女黃雙英系岑鞏縣天星鄉民沖村王家組人,13年來,與獨臂丈夫王海成屢經磨礪志不減,發展養羊產業,年收入逾20萬元。
富裕起來的黃雙英夫婦通過整合周邊鄉鎮16位養羊大戶,成立岑鞏縣首家白山羊專業養殖合作社——貴州省岑鞏縣海旺達白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更多村民致富。
由中國婦女報社主辦的2012中國經濟女性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京舉行,黃雙榮榮獲“2012中國優秀經濟女性”殊榮。貴州省僅此一人。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初夏5月,記者來到貴州省岑鞏縣海旺達白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漫山遍野的羊群在綠油油的春草中似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牧羊女子黃雙英卻成為了這風景中最美的奇葩。
20歲那年,黃雙英、王海成夫婦隨當地打工潮涌入廣州,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了一家私營企業打工。上班的第3天,王海成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奪去了右手,落下了終身殘疾,意志跌落到了谷底。
“雙英你還年輕,趕快改嫁吧,我不能就這樣拖累你一輩子……”看著悲觀失望的丈夫,黃雙英內心十分難過。
“那個時候,自己絕不能表現出一丁點的脆弱,要想方設法讓丈夫走出陰影。”黃雙英依托當地優厚的草坡資源,買來《養羊技術》、《農村實用技術》等書籍,每天坐在病床前,不厭其煩地閱讀有關養羊知識的書籍給王海成聽。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黃雙英的耐心溝通和鼓勵下,王海成把痛苦化為力量,從絕望中重新站了起來。2002年,黃雙英拿出僅有的200元積蓄,開始了創業征程,先后到市場上購買了12只小羊精心飼養,一年后就發展到30余只。
“養殖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產業,光有一點理論知識及熱情在實踐中肯定會出現一些問題。”黃雙英說,2004年冬天,他們家飼養的30多只母羊產下70多只仔羊,由于缺乏科學養殖技術,加上氣候寒冷,冬季草食準備不充分,70多只仔羊一只也沒有成活,命運再次給了他們沉重的打擊。
當滿腔的激情被現實沖淡的時候,性格倔強的黃雙英夫婦并沒有因此而放棄。2005年,他們吸取教訓,按照夏、秋、冬三個季節大面積種植牧草,解決了羊食用草的問題。為了把羊產業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她與丈夫每天忙了外面忙家里,忙了管理忙學習,憑著他們鍥而不舍的追求和科學養殖,逐漸摸索出了一整套適合當地發展的養羊模式,成為當地有名的養羊戶。周邊群眾也主動來學習黃雙英夫婦的養羊經驗,僅該村80只以上的養羊戶就有29戶。
“一個人富裕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目的。”2012年5月,黃雙英夫婦整合周邊鄉鎮16位養羊大戶,成立了岑鞏縣首家養羊專業合作社——岑鞏縣海旺達白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王海成任社長,16位養羊大戶任副會長,黃雙英任經理,免費向當地村民傳授養殖技術,帶動更多村民通過發展養羊產業,實現自己的致富夢。
“下一步想把合作社升級為股份制公司,通過招商引資形式引入加工企業,進一步拓寬增收致富路子。”談起自己的打算,黃雙英信心滿懷。
目前,僅黃雙英一家的養羊規模就已達450余只,圈舍面積2400平方米,種植羊草80多畝,是該縣遠近聞名的養羊大戶。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