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民間土紙生產經營農戶越來越少,很多地方,土紙生產瀕臨滅絕。
據悉,貴州從江縣斗里鄉民間至今還保留著人工土紙生產,歷史悠久。該鄉瑤族藥浴之村—登面寨的民間藝人趙嬌英造紙技術精湛,是該鄉手工造紙技術傳統技藝的杰出代表。
經趙嬌英介紹,土紙分為兩種,厚紙和薄紙。厚紙原料為構皮樹,薄紙原料為糯禾稻草,工序復雜。首先選取優質原料切碎,用專用的錘子捶打30分鐘,然后大鍋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再用水攪拌,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最后半干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或太陽烘干,揭下即為成品。
土紙用途廣泛,在民間一般用于謄抄生辰八字、家譜、繡花花樣、白喜對聯等,市場價格20元/張,趙嬌英的土紙主要銷售往鄰鄉的廣西村鎮及鄉內各村寨,由于技術精湛,經常有向趙嬌英訂購土紙的客戶,也是增加其收入的一個渠道。
民間手工土紙的留存,營造每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傳統文化重任的氛圍,讓該鄉更多人認識到了傳承民間藝術的重要性,不能讓祖輩代代相傳的瑰寶流失。(吳文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