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何稼霖帶著愛人來到了劍河,來到了南寨鄉柳寨村的江面上,建起了200口養魚網箱。當年撈魚時,吸引了附近數百群眾,當群眾看見每個網箱有上千斤的魚在跳躍時,群眾紛紛也跟著學習建起了養魚的網箱。僅南寨鄉,當年就有20多戶農民群眾在何稼霖的幫助下開展了網箱漁業養殖。
為了幫助當地農民群眾盡快掌握養殖技術,何稼霖還請了一些當地青年在他的網箱漁場打工,讓他們在打工中學習網箱水產養殖技術,學到技術后就自己回家發展網箱養殖。何稼霖的養殖基地,工人換了一茬又一茬,有一名叫鄭軍的小伙子在何稼霖的養殖基地干了3年,于是就在當地建了8個網箱。
當地村民張昌平在何稼霖的幫助下,三年建起了106口網箱,不但解決了水庫淹沒失地問題,實現了產業轉移,還走上了富裕路。
2010年春,這里的魚苗發生了病害,當地養殖戶找到何稼霖,他二話沒說,跟著來人就去查看魚病發生情況,指導養殖戶如何治療。那段時間何稼霖早出晚歸,別人的魚病得到了控制,自己的魚苗卻死了許多,妻子埋怨他,何稼霖卻笑嘻嘻地說:“我有技術,損失會挽回來的。”
那年春天出現魚苗病害后,何稼霖想,要減少群眾的損失,一定要向群眾傳授魚苗病害防治、飼料加工和貯存知識。于是,何稼霖開始向養殖戶培訓有關知識,三年來他每年都要培訓五六次,現已培訓上千人次,這些培訓,都是無償的。在南寨鄉,許多養殖戶的魚苗都是由何稼霖幫助聯系和提供,何稼霖沒有向他們收過一分錢勞務費。
當地老百姓談到何稼霖,都喜歡叫他“何老哥”,說他是個熱心腸,好幫助人,好像幫助人是他生活必需的一部分。
何稼霖說:一花不是春,獨樹不成林。錢是賺不完的,只有規模擴大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競爭力。我說的競爭,是我們三板溪的網箱魚與其他地方的網箱魚的競爭。三板溪的水質好,我們形成合力,可以占領重慶市場,可以占領成都市場,我們還可以占領上海市場和廣州市場,如果只有我一個人的力量,這個目標就永遠達不到。
何稼霖有一個夢想,他想劍河縣的網箱養魚戶都達到他的水平,如果按照他的技術水平,按照2至3萬箱計算,每年可達到5億元利潤,效益相當可觀。要實現這個夢想,就要加大技術培訓,他很愿意向網箱養殖戶傳授技術。他希望人人都達到他的技術水平,這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夢想。
何稼霖還說,我賺了錢,只是對我拼搏的回報,只有和我一起搞養殖的農民群眾在我的幫助下都賺了錢,才是我人生的成功。(劍河南寨鄉黨政辦公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