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鎮江口村坐落于亮江中域,錦屏縣東南部、銅鼓鎮西南面,距縣城35公里,離鎮政府有6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山環水繞,風景秀麗,水資源極為豐富。正是這樣的資源優勢造就了這樣兩位不甘示弱的老人,帶著一股“老頑童”般的闖勁,搞起了網箱養殖,目前已初具規模。近日,錦屏縣農業局張建平副局長一行走訪了兩位老人,并對其申請的網箱養殖項目進行現場指導。
年過花甲未顯老態
楊廷銀,66歲,楊朝明,64歲,就是這樣年紀的老人創業,實在是要看個究竟。來到了村口,只見著楊朝明一個人站在路旁,經詢問,他的好搭檔今天一早就趕往縣城購置養殖場設備去了。因養殖地點距村口有一公里,要對其養殖項目進行現場繪圖和指導,需要撐船過去。楊朝明二話沒說,拿起船槳作出劃船的舉動,一股年輕人般意氣風發的姿態,從未顯見一個“老”字。
花甲老人網箱養殖現場
網箱養殖,得天獨厚
談起為何搞養殖,楊朝明說道:一是本地水資源豐富,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亮江水域穿村而過,有充足的水資源,父輩們都是靠這條河生存下來了,這條河,養育了祖上;如今,她不僅能養育子孫,而且還能帶領我們走向致富之路。二是我們這個年紀閑暇時間多,趁著還未老,干點事業為自己的子孫造福啊。三是兒子們都非常支持我們的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我們更有創業的動力了。
說干就干,養殖已具雛形
一鼓作氣,說干就干。首先是選址問題,說到選址,老人們都顯得非常專業,在江口生活一輩子,擁有嫻熟的養魚經驗。在老寨溪口與亮江區域有一個“T”字形交匯口叫老寨譚,老寨譚“水漲船高,水落有水”,常年最低水位也有2.5米,非常適合搞網箱養殖,就這樣選址定下來了。今年年初兩位老人開始著手準備工作,到目前已投資16000元,共發展5×10米的網箱6個,投放近6000余尾魚苗,主要養殖草魚、大頭魚和鯰魚,目前大頭魚已長至2-3斤,預計春節可出售大頭魚1000余斤,按市場價8元/斤計算,年底可收益近10000余元。亮江水清澈見底,江口的魚更是遠近聞名,老人家說他們的魚根本不愁銷路,即便是網箱養殖的魚也是地地道道的河魚,味道都非常鮮美、可口。說起下步打算,老人說還要擴大規模,預計發展網箱20個,采用12×12米規格,總投資約3萬元。
支持引導促立體發展
現場繪圖之后,張建平副局長對老人家說:“像你們這樣的創業群體,我們局里會大力支持。老人家都老有所為,年輕人還等什么?娛樂游戲不能致富,實干創業才能致富。下一步你們的網箱養殖將由縣農業局飼草站給予草種套種飼養草魚,從而形成一個立體養殖模式;其次,我們還會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的力量爭取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從而保障網箱養殖的長效機制”。(金道明 蔣啟金)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